您的位置:首页 >代表大会>详细内容

代表大会

关于本溪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4-02 12:22:21 浏览次数: 【字体:

——2015114日在本溪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本溪市财政局局长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本溪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贯彻实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财税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面推进各项财税改革,预算执行总体平稳,为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98,326万元,同比增长0.1%,为预算的9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55,397万元,下降1.7%;非税收入完成342,929万元,增长5.6%。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109,247万元,增长9.6%;营业税131,887万元,下降6.5%,考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因素后,实际增长0.7%;企业所得税38,276万元,下降7.6%;个人所得税16,220万元,增长1.3%;耕地占用税210,462万元,下降17%

  2014年年初市人代会批准的全市财政收入预算为142.7亿元、增长10%。执行中,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下半年财政收入增幅逐月回落。为此,全市财税部门主动采取措施,大力清理历史欠税,积极向上争取增值税调库指标,努力挖掘税收增长点,但依然没有扭转收入增幅回落的态势。从主要影响因素看,一是本钢集团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较大。二是采选行业仍处于经营低谷,铁精粉价格依旧低迷,铁矿生产经营困难,开工不足。三是房地产相关行业不景气。尽管我市多次组织房产交易会,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市场需求,但其税收贡献仍不理想。四是由于我市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已经基本形成规模,当年征用地规模减少,耕地占用税同比降幅较大,成为制约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五是为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省政府从20142月起取消、缓征了1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非税收入存在政策性减收影响。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854,923万元,增长1.7%,为预算的89.5%。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教育212,238万元,按可比口径与上年持平;科学技术30,196万元,增长4.7%;农林水事务129,294万元,按可比口径与上年持平;社会保障和就业320,046万元,增长11.3%;文化体育与传媒34,932万元,增长0.5%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98,326万元,加上省补助等收入后,收入总计为2,295,340万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54,923万元,加上上解省支出、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专项支出等,支出总计为2,295,340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省补助收入中,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72,749万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城市低保、就业补助和抚恤227,374万元,农林水和扶贫73,801万元,节能环保40,953万元,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38,867万元,教科文事业32,061万元,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23,986万元,公路铁路建设和石油价格改革补贴22,808万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17,478万元,服务业发展和民间贸易贷款贴息17,078万元,公共安全15,050万元,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12,962万元,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和保护12,214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17,985万元,加上上级补助等收入来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856,550万元,剔除高新区后: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26,654万元,下降5.3%,为预算的87.7%。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9,773万元,下降0.6%;非税收入完成96,881万元,下降14.7%,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收入影响。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增值税59,011万元,增长11.9%;营业税48,743万元,下降4.5%,考虑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因素后,实际增长2%;企业所得税10,986万元,下降2.4%;个人所得税5,660万元,增长26%。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62,772万元,增长2.8%,为预算的77.5%。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教育72,969万元,按可比口径与上年持平;科学技术12,330万元,增长38.8%;农林水事务19,070万元,按可比口径与上年持平;社会保障和就业259,206万元,增长9.3%;文化体育与传媒22,532万元,增长5.6%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6,654万元,加上省补助、县区上解等收入后,收入总计为1,402,317万元;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2,772万元,加上上解省支出、补助县区各项支出、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专项支出等,支出总计为1,402,317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364,078万元,同比下降10.6%。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321,274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3,577万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9,070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7,108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3,792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860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75,898万元,下降15.6%。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41,276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84万元,农林水事务13,035万元,其他支出6,370万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64,078万元,加上省补助收入、调入资金以及结转后,收入总计为544,431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375,898万元,加上调出资金、上解支出等,支出总计为544,431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98,499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78,271万元,剔除高新区后: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57,754万元,下降21%。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128,552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8,487万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4,548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600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3,792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2,145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34,691万元,下降39.7%。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8,11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21万元,农林水事务945万元,其他支出3,687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57,754万元,加上省补助收入、调入资金和结转后,收入总计为278,010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34,691万元,加上调出资金、上解支出等,支出总计为278,010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二、2014年财政工作主要情况

 (一)着力推进财政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根据新《预算法》和国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相关规定,财税部门着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不断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预算体系建设,进一步细化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严格实行零基预算,全面审核项目支出政策依据,精确核实人员和公用经费,统筹考虑财力安排和非税两个来源,保障预算单位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支出需求,部门预算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二是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进一步完善预决算信息公开各项制度,公开了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提高了预算信息的透明度。三是继续开展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乡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专户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体系,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二)加强融资偿债管理,开创融资偿债工作新局面

 面对严峻的融资偿债形势,财政部门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了全年融资偿债工作任务。一是健全政府融资偿债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市投融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市融资偿债工作。建立了融资偿债目标责任制度、债务分析和预警制度,设立了财政偿债准备金专户,融资偿债工作步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二是积极推动全市融资工作进程。组织、协调各融资偿债主体创新融资方式,多渠道、多方面进行融资,解决到期政府债务偿还问题。2014年偿债资金全部落实,并提前为2015年的融资偿债工作打下了基础。三是加强融资偿债工作管理。切实加强日常统计分析、全程动态管理和风险预警监控,逐步化解存量债务,努力降低政府债务风险。

 (三)强化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不断强化分析调度,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一是加强财源建设。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服务招商引资,支持本钢集团做大做强,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激活存量,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抓好增量,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税收应收尽收。二是加强收入分析和调度。继续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税种开展监控分析和总体调度,查找税收增收潜力,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是着重强化非税收入监管。完成了市直单位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测算工作。不断完善征管制度,加强对重点非税项目的实时监控,结合财政监督检查,严格非税收支管理。认真落实省政府取消和缓征部分非税和基金收费政策,为企业减负1.5亿元。四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掌握中央、省投资政策和方向,全力以赴地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全市各部门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总量66.7亿元。

 (四)充分发挥职能,服务经济发展

 科学筹措调度资金,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助推各产业加快发展。一是保障重点项目资金。积极筹措基本建设投资11.5亿元,大力推进棚户区建设进程,支持暖房子工程、本钢电气公司脱硫等项目实施,支持碧水工程、蓝天工程以及市图书馆、国家森林公园保护设施等项目建设。安排建设资金1.5亿元,重点支持北地跨线桥、威龙路及引线、千金岭隧道、北台生活区道路改造等项目。二是支持企业发展。争取上级专项资金4.56亿元,市本级安排4,200万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7,444万元,支持我市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三是支持服务业发展。切实做好9,540万元中央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工作,确保补助资金使用效益。争取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扶持我市服务业发展。四是支持“三农”发展。投入省、市支农专项资金5.3亿元,支持春耕生产、青山工程和重点水利设施等项目建设,支持农产品和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监测。及时发放粮食直补和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6,725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694万元,支持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专项补助资金7,325万元,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和桥梁项目建设。

 (五)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金重点向改善民生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一是确保养老金、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全年争取养老保险省以上财政转移支付补助15.6亿元,争取省个人账户借款24.5亿元,保障养老金足额发放和调标政策按时兑现。落实城乡低保调标政策,投入2.5亿元,确保城乡低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加大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二是继续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投入2.5亿元,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三是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2.9亿元,完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基本药物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四是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了教育、文化、体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五是不断改善城市环境。投入3.8亿元,实施百条街巷路整治工程,市政道路维护改造,市政排水设施维护,城市绿化、美化,公园、广场景观提升及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六是着力公共安全保障。投入专项资金2.5亿元,强化公共安全,确保政法机关有效履行职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切实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财政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一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落实“三公”经费压缩要求,严格执行“三公”经费控制指标。制定了市直机关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和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继续深化公务卡管理制度改革,扩大公务卡适用范围。严格执行公务用车控购标准,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审批。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对重点项目支出开展事前的必要性、可行性评价,事中的资金筹集、使用管理评价,以及事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扩大了预算绩效管理范围。三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出台了加强和规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了以房产和土地为主的全市资产清查工作,实施资产信息网络化管理。四是加大政府采购和投资审核工作力度。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6亿元,节约资金3,800万元。审核财政投资工程项目招投标拦标价、施工预算和工程结算180个,审核资金18.6亿元,审减3.1亿元。五是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结合“整顿财经秩序年”的要求,着力从财政收支、专项资金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对全市25个部门、179个单位,开展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的措施意见,强化财政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2014年,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多方筹措资金保障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我市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存在,加上国家税制改革减税效果快速显现,财政收入增幅持续回落,但法定支出、重点支出和民生支出等刚性支出有增无减。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政府偿债压力大,养老等社保基金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财政运行异常困难。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2015年预算草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2015年财政经济形势仍将十分严峻复杂。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全面深化财税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将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扎实工作,紧密围绕东北振兴战略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理财水平和保障能力,努力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

  2015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市委全会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推进各项财税体制改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支持财源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财税收入潜力,加强分析调度,确保应收尽收;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助推经济增长及城乡统筹发展;着力健全财政科学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一)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1,324,300万元,同比增长2%。其中:税收收入1,012,810万元,增长6%;非税收入311,490万元,下降9.2%,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收入影响。加上各项上级补助、扣除上解支出后,可供当年安排支出的资金规模为1,607,361万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1,607,361万元,其中: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安排286,94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安排1,320,413万元,增长1.2%。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教育180,533万元,增长1.3%;科学技术14,499万元,增长2.8%;农林水事务57,576万元,增长3.9%;社会保障和就业76,157万元,增长3.8%;文化体育与传媒29,644万元,增长0.4%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521,760万元,加上上级补助等收入来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764,454万元,剔除高新区后: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326,660万元,与上年持平。其中:税收收入241,580万元,增长5.1%;非税收入85,080万元,下降12.2%。加上各项上级补助、扣除上解支出后,可供当年安排支出的资金规模为580,548万元。

 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580,54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安排253,875万元,地方财政资金安排326,673万元,增长0.6%。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教育68,543万元,增长1.3%;科学技术1,438万元,增长1.2%;农林水事务11,630万元,增长13.6%;社会保障和就业21,309万元,增长12%;文化体育与传媒17,136万元,增长0.1%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201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321,840万元,同比下降11.6%。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291,754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16,718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300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4,339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322,761万元,下降14.1%。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15,596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675万元,其他支出6,163万元。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321,84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162,185万元,收入总计为484,025万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322,761万元,加上按规定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后,支出总计为484,025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211,388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209,727万元,剔除高新区后: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81,708万元,增长15.2%。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160,420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8,439万元,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6,000万元,彩票公益金收入4,339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178,939万元,增长32.9%。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3,001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675万元,其他支出5,173万元。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81,708万元,加上上年结转108,480万元,收入总计为290,188万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78,939万元,加上按规定转列一般公共预算后,支出总计为290,188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国家规定从2015年起,部分基金收支转列一般公共预算,我市涉及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教育资金、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水利建设基金等8项。

 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2015年预算任务

 (一)努力推进财政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新《预算法》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落实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等各项改革。一是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细化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编制内容。重点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为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筹措资金,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二是进一步推进预决算公开。继续夯实预决算公开的基础工作,不断细化公开内容,主动回应社会关注,增强财政财务工作透明度。三是结合绩效评价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编制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四是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善乡镇集中支付改革,着力落实公务卡改革,强化财政资金使用动态监控。五是完善税收征管制度。继续扩大“营改增”改革实施范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实施各项税制改革。六是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杜绝越权减免税行为,维护统一税制和税负公平,努力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积极推进融资进程,切实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各项工作。一是强化政府债务责任体系。按照“借、用、还”一体化的原则,落实偿债主体的资金使用和债务偿还责任。二是做好政府存量债务清理。按照国家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要求,认真清理甄别政府存量债务,积极做好城市债券发行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政府债券规模,有效处置存量债务,切实防范债务风险。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城建投融资体系。重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等领域,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等模式,实现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三)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做实政府财力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坚持把组织收入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一是加强税收征管。依法依规及时足额组织税收收入,重点抓好主体税种征管,做实财政收入。加强收入监控分析,全面掌握税源情况,主动研判收入形势,形成科学决策、共抓收入的合力。二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深入挖掘征收潜力,探索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增长和激励机制。完善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严格减免缓审批,加大稽查力度,严格执行以票管收。加强非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实现非税收入征收信息化管理目标。三是全力以赴向上争取资金。抓住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机遇,向各项政策要机遇,全员上阵,持之以恒,积极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整合和筹措各项资金来源,保障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一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确保人员经费发放和公用经费预算安排。严格项目支出管理,按进度拨付资金,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二是整合各类专项资金。调整支出结构,加大非税收入调控力度,压缩一般性经费支出和清收政府债权,积极消化刚性支出缺口,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优先保障全市重点项目支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三是进一步加强“三公”经费管理。贯彻落实厉行节约的有关规定,清理不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各项开支,严格“三公”经费指标控制,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建立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大财政投资审核力度。严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投资审核关,堵塞管理漏洞,最大限度地节省财政资金。五是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加强政府集中采购标准化建设。继续做好政府采购信息管理平台推广工作,推进实施网上审批制度。六是优化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研究经营资产和闲置资产管理办法,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五)严肃财经纪律,保障资金安全

 紧紧围绕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巩固和扩大“整顿财经秩序年”活动成果,继续加大财政监督工作力度。一是坚持依法理财,主动接受监督。严格遵守财税法律法规,依法行使财政管理权,自觉接受人大和公众监督。加强专项资金监管系统建设,注重系统智能监管与实地检查有效结合。二是健全制度体系,规范理财行为。健全预算编制、收入征管、资金分配、国库管理、政府采购、财政监督、绩效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三是严肃财经纪律,强化责任追究。从预算收入、预算支出、资产管理、严禁设立“小金库”等方面开展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工作,坚决查处截留、挤占、挪用问题。将财政监督职能嵌入预算编制、执行的全过程,逐步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新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全部关联的新格局。

编辑:李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