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代表大会>详细内容

代表大会

关于本溪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05 16:15:45 浏览次数: 【字体:

——2011110日在本溪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本溪市财政局局长  龚振福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关于本溪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关于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各级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和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有关决议,以增收节支为主线,抓管理、重绩效、保民生、促发展,深化改革,依法理财,不断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全面完成了各项预算收支任务。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5,960万元,为预算的110.3%,比上年585,502万元(可比口径含省级收入82,325万元)增加160,458万元,增长27.4%。其中,市本级完成371,994万元,为预算的101.1%,增加32,404万元,增长9.5%。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

   税收收入完成557,230万元,为预算的107.7%,比上年增加124,821万元,增长28.9%。其中,增值税95,898万元,增加19,941万元,增长26.3%;营业税100,588万元,增加16,145万元,增长19.1%;企业所得税18,301万元,减少6,667万元,下降26.7%,主要是清算退税因素影响;个人所得税22,266万元,增加6,493万元,增长41.2%,主要是采矿等个体私营企业收入增长;资源税42,631万元,增加8,172万元,增长23.7%;城建税30,301万元,增加9,797万元,增长47.8%;土地使用税43,265万元,增加4,387万元,增长11.3%;耕地占用税104,981万元,增加34,901万元,增长49.8%,主要是县区园区开发利用土地增加;契税25,793万元,减少9,312万元,下降26.5%,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收入较多影响。

   非税收入完成188,730万元,为预算的118.7%,比上年增加35,637万元,增长23.3%。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13,814万元,增加4,508万元,增长48.4%;国有资本经营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100,713万元,增加33,964万元,增长50.9%,主要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收入较多;行政事业性收费42,065万元,减少5,662万元,下降11.9%,主要是物价调节基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费改列基金收入影响。

   年初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68,590万元,执行中省调整财政体制下放省级收入107,679万元,全年预算收入为676,269万元,全年完成745,960万元,比年初预算超收69,691万元,其中市本级超收3,921万元,均为省级下放收入。

   年初我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02,304万元。在预算执行中,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补助资金和上年结转等安排424,083万元(其中上级专项补助资金323,857万元,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154,976万元;农林水和扶贫资金51,104万元;科教文卫补助资金39,728万元;能源节约和污染防治资金17,243万元;公共安全资金12,483万元;商业服务业及外贸发展资金9,789万元;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资金8,460万元;重点产业振兴及技改资金7,019万元;石油价格改革补贴及交通公路建设资金3,842万元),当年超收收入安排69,691万元,全口径支出预算为1,196,078万元。全年支出完成1,161,473万元,为预算的97.1%(其中市财力支出为预算的100%),比上年增加195,355万元,增长20.2%。其中市本级完成625,355万元,为预算的96.3%,增加28,548万元,增长4.8%

   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⑴教育支出156,961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2.1%,扣除上年补发津补贴、地债、辽科院上划等不可比因素,增长24.5%。⑵科学技术支出11,105万元,为预算的100%,增加1,706万元,增长18.2%。⑶农林水事务支出91,358万元,为预算的90.1%,增加16,335万元,增长21.8%。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6,090万元,为预算的99.9%,增加22,494万元,增长11.6%。其中,养老金补助支出93,922万元,增加14,561万元,增长18.3%;低保补助支出23,945万元,与上年持平;就业补助支出32,936万元,增加2,079万元,增长6.7%。⑸医疗卫生支出48,434万元,为预算的84.5%,减少38,455万元,下降44.3%,扣除上年一次性省专项补助破产企业退休医保资金及地债支出等因素后,增长3.8%。⑹公共安全支出82,816万元,为预算的100%,增加13,352万元,增长19.2%。⑺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6,217万元,为预算的97.6%,增加62,845万元,增长55.4%,主要是县区园区建设支出增加。⑻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8,954万元,为预算的98.2%,增加47,866万元,增长43.1%,主要是县区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增加。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全市一般预算收入745,96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收入88,502万元、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410,850万元、上年结转37,868万元、债券转贷收入37,749万元、各项调入资金24,212万元,总收入来源为1,345,141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1,161,473万元,加上上解支出144,625万元,总支出为1,306,098万元。扣除需要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支出等39,043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其中,市本级当年收支平衡。

   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08,656万元,比上年增加44,190万元,增长68.5%。其中,市本级完成67,930万元,增加18,806万元,增长38.3%,主要是物价调节基金和基础设施配套费改列基金收入。当年基金支出完成95,703万元,比上年增加15,245万元,增长18.9%。其中,市本级完成50,359万元,减少6,817万元,下降11.9%

   预算执行中,由于规范津补贴、提高养老保险发放标准、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增支需求大量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为此,我们积极探索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努力做大财力,管严支出,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1、推动经济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国家专项基本建设投资4.4亿元,省、市、县(区)配套资金1.6亿元,为政府融资支付贷款资本金2亿元,用于106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立足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收费减免等扶持政策,为大中型企业减负9.7亿元。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为中小企业担保贷款7,400万元,多渠道投入科技、技改贴息、节能、技术创新等资金1.3亿元,支持了生物药业、钢铁深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2、促进县区经济实现新的跨越。争取和安排支农资金9.1亿元。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投入6,000万元,用于农业技术推广和林地产业、水产产业化、设施农业小区、标准化畜牧小区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1.7亿元,加强了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土地治理、综合开发、森林资源管护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1.3亿元,用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饮水工程、新能源建设和动物疫病防治等,发放水库移民和抗洪救灾资金2亿元,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 1.1亿元。着力改善农村就医、就学条件,投入1.1亿元,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三补”政策落实,提高了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补助标准。

   3、民生支出水平显著提高。全市社会保障财政补助支出完成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增加投入3.1亿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了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在桓仁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投入3.2亿元,有力促进城镇居民就业,确保了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政策的全面落实。投入1.4亿元,进一步完善取暖补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普通高中生、中职困难学生等救助体系,购置廉租住房438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等受益家庭6,000余户,并为种粮农民和相关行业发放燃油涨价补贴5,300万元。

   4、社会事业发展得到有效保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7亿元,投入7,100万元,用于城市森林绿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国家专项基本建设投资配套项目建设。政府融资和安排资金2.3亿元,实施了育龙路、广裕路等4条新建路和55条道路改造维修工程,完成了富祥、彩兴、高中路等46条街巷路、摸黑路改造工程,改善了城市交通条件。投入2,000万元,对市区部分主次干路、公园、住宅小区进行绿化、美化,推动了森林城市建设。投入1亿元,用于寄宿制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等,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投入6,700万元,确保了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收尾工程的顺利进行。

   5、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向纵深延伸。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省政府关于财政体制改革有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征求县区意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市、县区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分配关系。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内容,进一步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编制落实了部门预算。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继续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确保了国库资金的规范、高效、安全运行。巩固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成果,不断提高采购效率,扩大采购规模,全市完成政府采购额3.8亿元,节约资金6,000多万元。

   6、依法理财实现新的突破。着力加强依法理财机制建设,提高财政监管水平。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扩大内需资金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规范财经秩序。加快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制定下发了《本溪市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意见》,强化对专项资金的投资审核、绩效评价,审核财政投资工程项目106个,审减额2.9亿元。规范政府债务举借程序,编制落实债务预算,强化偿债责任落实,债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规定,严格控制设备、车辆购置、会议、接待、出国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消费性支出,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

   各位代表,2010年是我市财政迎难而上、不断奋进的一年。一年来,各级财税部门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步扭转了财政收入增幅下滑的局面,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的增长目标,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支出。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一是传统钢铁产业尚处于金融危机以来的恢复阶段,新兴产业对财政的增收作用尚未显现,财政收入难有较大增长空间。二是规范津补贴、养老保险、社会保障等刚性支出增长较快,财政可支配资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三是政府到期债务偿还额度大幅度增加,偿债压力逐年加大,财政负担沉重。对以上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关于2011年预算(草案)

   2011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市传统产业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一批新兴产业项目陆续投产、达产,为财税收入增长提供了基础支撑。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家货币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我市财政经济支撑点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就业再就业、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程建设等刚性支出有增无减,政府债务到期还款额度大幅度增加,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在预算安排中,必须继续坚持过紧日子思想,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确保工资、政权运转和民生支出,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预算收支平衡。

   根据今年财政经济形势和市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我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努力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绩效;推进依法理财,加快构建完善法治财政规章、制度体系,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本溪提供财力保障。

   (一)全市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安排857,860万元,比上年增加111,900万元,增长15%。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689,751万元,比上年增加132,521万元,增长23.8%。其中,增值税116,389万元,增加20,491万元,增长21.4%;营业税128,996万元,增加28,408万元,增长28.2%;企业所得税36,582万元,增加18,281万元,增长99.9%,主要是由于上年基数较低;个人所得税26,826万元,增加4,560万元,增长20.5%;资源税61,830万元,增加19,199万元,增长45%,主要是加强县域铁矿石税源核算和征管增加收入;城建税39,130万元,增加8,829万元,增长29.1%;土地使用税49,334万元,增加6,069万元,增长14%;耕地占用税114,832万元,增加9,851万元,增长9.4%;契税31,306万元,增加5,513万元,增长21.4%

   非税收入安排168,109万元,比上年减少20,621万元,下降10.9%。其中,专项收入26,806万元,增加3,946万元,增长17.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7,399万元,减少4,666万元,下降11.1%;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84,925万元,减少15,788万元,下降15.7%,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收入较多影响。

   全市市级财力安排一般预算支出840,161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37,857万元,增长19.6%。加上上级专项补助(提前通知额)138,432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合计为978,593万元。上级专项补助中,教育1,313万元,农林水事务1,318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27,903万元,医疗卫生1,850万元,公共安全2,948万元。

   市财力安排的主要支出项目是:⑴教育支出158,558万元,增加12,123万元,增长8.3%,扣除上年地债支出因素,增长15.5%。⑵科学技术支出9,090万元,增加1,450万元,增长19%。⑶农林水事务支出38,923万元,增加3,751万元,增长10.7%。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3,298万元,增加4,679万元,增长8 %;⑸医疗卫生支出36,577万元,减少5,700万元,下降13.5%,扣除上年地债支出因素,增长12.6%。⑹公共安全支出55,384万元,增加4,339万元,增长8.5%。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0,384万元,减少4,631万元,下降30.8%,扣除上年地债等支出因素,增长17.7%。⑻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69,830万元,增加80,787万元,增长90.7%,主要是县区园区建设支出增加。⑼节能环保支出10,470万元,增加3,731万元,增长55.4%。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64,912万元,增加53,893万元,增长48.5%,主要是县区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增加。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全市一般预算收入857,86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收入94,199万元、上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68,578万元、上级专项补助(提前通知额)138,432万元,总收入来源为1,159,069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支出978,593万元,加上上解支出180,476万元,总支出为1,159,069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二)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草案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06,190万元,比上年增加34,196万元,增长9.2%。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是:

   税收收入安排310,240万元,比上年增加57,281万元,增长22.6%。其中,增值税74,020万元,增加8,674万元,增长13.3%;营业税47,556万元,增加9,745万元,增长25.8%;企业所得税11,040万元,增加11,732万元,增长17倍,主要是上年基数较低;个人所得税8,750万元,增加1,259万元,增长16.8%;资源税8,280万元,减少3,256万元,下降28.2%,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收入因素影响;城建税25,700万元,增加5,893万元,增长29.8%;土地使用税30,059万元,减少1,074万元,下降3.4%;耕地占用税32,035万元,增加19,397万元,增长153.5%

   非税收入安排95,950万元,比上年减少23,085万元,下降19.4%。其中,专项收入17,615万元,增加2,305万元,增长15.1%;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2,640万元,减少1,681万元,下降6.9%;国有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5,645万元,减少21,557万元,下降32.1%,主要是上年一次性收入较多影响。

   市本级财力安排一般预算支出414,320万元,比上年预算增加8,094万元,增长2%。加上上级专项补助(提前通知额)129,642万元,减去市对县区专项补助(提前通知额)4,971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合计为538,991万元。

   市本级财力安排的主要支出项目是:⑴教育支出72,279万元,增加450万元,增长0.6%,扣除上年地债支出因素,增长15.2%。⑵科学技术支出5,942万元,增加930万元,增长18.6%。⑶农林水事务支出15,973万元,增加2,482万元,增长18.4%。⑷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578万元,增加682万元,增长2%。⑸医疗卫生支出19,567万元,减少8,297万元,下降29.8%,扣除上年地债支出因素,增长8.3%。⑹公共安全支出38,551万元,增加2,268万元,增长6.3%。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519万元,减少5,807万元,下降47.1%,扣除上年地债等支出因素,增长16.1%。⑻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05,752万元,增加36,672万元,增长53.1%,主要是开发区园区建设支出增加。⑼节能环保支出6,616万元,增加2,009万元,增长43.6%。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8,766万元,增加2,753万元,增长7.6%

   财政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406,19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收入75,309万元、上级财政一般转移支付补助11,025万元、专项补助(提前通知额)129,642万元,总收入来源为622,166万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538,991万元,加上市对县区专项补助(提前通知额)4,971万元,上解支出78,204万元,总支出为622,166万元。收支相抵,当年收支平衡。

   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46,279万元,比上年增加37,623万元,增长34.6%。其中,市本级安排130,649万元,增加62,719万元,增长92.3%,主要是土地出让金规模增加。政府性基金支出安排145,665万元,比上年增加49,962万元,增长52.2%。其中,市本级安排130,260万元,增加79,901万元,增长158.7%

   三、关于确保完成全年预算的政策措施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完成好今年预算收支任务,夺取开门红,对于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建设新本溪至关重要。各级财税部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抢抓机遇,以改革促振兴,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工作。

   1、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充分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抓好项目、争取资金。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管好用好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支持沈溪新城建设,加快沈本一体化进程。二是认真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技改贴息、节能、技术创新投入,并充分运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大力支持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旅游业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企业产品升级和清洁能源、新材料、葡萄酒等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并购上市,支持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域外企业来溪投资发展。

   2、增加支农投入,促进县区经济发展。充分体现公共财政属性,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一是大力支持县区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发展果品、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产业,培育农事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发展,加大土地治理、扶贫开发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机制。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按时完成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

     3、保障民生支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不断完善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重点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稳定就业。二是认真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补助政策,支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加强临时救济、医疗救助、扶困助学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三是积极筹措资金,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帮助困难群众逐步解决住房问题。四是完善和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

   4、狠抓增收节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努力做到财政收入上台阶,支出管理上水平。一是加强税收调度分析,抓好收入目标责任制落实,完善部门协调沟通机制,深挖增收潜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完善重点税源监控体系。依法强化税基核算和管理,清理减免缓税政策,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二是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依法组织征收。加强对依靠政府职能或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质取得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的管理。加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征管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强化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增强政府统筹调控能力。三是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要求,严格控制设备、车辆购置维修、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报废车辆以旧换新和机关公务车辆定点加油、定额保险制度,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支出,继续压缩消费性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5、推进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理财机制、制度创新,推进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民主理财。一是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等四部预算。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加强项目库建设,建立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论证机制。扩大国库直接支付范围,推进预算单位公务卡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推动政府采购向服务采购、工程采购领域拓展。二是积极推进“阳光财政”建设,主动做好财政信息公开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公众监督,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透明度。三是加强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强化对重点部门、关键领域和大额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不断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加强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的有效衔接,提高财政支出绩效。

   2011年财政预算收支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团结奋进,乘势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大会确定的预算收支任务,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新本溪做出新的贡献!

 

名词解释

   1、一般预算收入。通常是指正常的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税收收入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非税收入主要有: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

   2、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者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者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3、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并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凭借行政权力或政府信誉,向单位和个人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

   4、增收和超收。增收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比上年增加的收入。超收是指预算执行结果超过年初预算安排的收入。

   5、一般预算支出。通常是指正常的预算支出。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划分,一般预算支出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其他支出等。

   6、上级专项补助(提前告知额)。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预算编报完整性的通知》(财预〔2008435号)要求,从2008年开始,上级财政部门将下一年度应拨付的部分专项补助提前告知下级财政部门,编入预算,减少地方财政预算在执行中调整的项目和规模,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7、结转下年(上年结转)。是年终滚存结余的一部分,即当年支出预算受某些因素影响尚未完成的支出项目,需转到下年继续使用的项目支出。

   8、上级补助收入。上级财政给予下级财政的补助款项。包括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等。

   体制补助。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后,中央对原体制的分配格局暂时保持不变,实行新旧体制双轨运行。原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或地方上解中央的支出继续按原规定办理。

   税收返还。为了保证地方既得利益和以后年度地方财政所需财力,按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中央政府从地方上划中央的财政收入中,给予地方的财力返还。

   转移支付。是指以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支付制度。它是我国分税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实现地区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专项补助。是指由上级财政按特定用途增拨给地方的专项预算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如特大灾害救济费、社会保障补助费等。

   9、上解支出。包括原体制上解支出和专项上解支出。原体制上解支出是指1994年实行分税制后,中央与地方确定的原体制下的分配格局暂时不变,原体制上解的地区继续按原定额度上解。专项上解支出是指国家出台政策导致上级财政收入转为下级财政收入,或原应由下级财政负担的支出转移到上级财政,由此形成上级财政收入减少或支出增加,要由下级财政专项上解上级财政的支出。

   10、部门预算。是指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全面反映部门预算内、外各项收支活动的年度综合财政计划。

   11、基本支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其日常工作任务所必须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

   12、项目支出。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而发生的支出。

   1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指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即将所有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包括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两种形式。

   14、财政直接支付。即改变过去由财政将资金拨付预算单位、由单位再行支付的方式,改由财政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或劳务供应商)或用款单位,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1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指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16、社会保障预算。是指国家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给,以便实现国家社会保障职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而编制的预算。

   17、结构性减税。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既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的减税,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结构性减税更强调有选择的减税,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结构性减税强调税制结构内部的优化,强调贴近现实经济的步伐,相对更为科学。

   18、政府债务。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以政府的名义承诺或担保向国内外承借的债务。偿债责任主体是项目单位。

   19、公务卡。是指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日常公务支出和财务报销业务的信用卡(贷记卡)。将公务卡作为一种支付结算工具,是规范现金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20、“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这项系统工程中,取消了乡统筹和改革村提留后,原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采取“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和直接受益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