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要
“十一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务实工作,经受住突发性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等不利因素影响,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个不低于”,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十五”增长一倍以上。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50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16.1%,提前一年实现翻一番目标。人均生产总值54677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亿元,是2005年的3.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0亿元,是2005年的2.6倍。 “十一五”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再创历史新高;沈本一体化进程加快;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推进。 “十一五”是本溪历史上综合实力增长最快、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好、民生工程普惠最广、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本溪人民不断拥有自豪感的五年。
“十二五”总体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沈本一体化为载体,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动力,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城市现代化和民生工程化,将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旅游度假三个主导产业培育成较高水平的支柱产业。拓展发展空间,建设三大城市区域。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推进城乡统筹,建设“三都五城”,构建创新本溪、开放本溪、宜居本溪、和谐本溪,基本实现本溪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基本原则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加快发展原则。继续保持实施振兴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良好态势,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创新发展原则。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和管理创新的统一。 ——生态发展原则。深入推进环境战略,构筑新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和保障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共享发展原则。以大幅度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的,实现厚民、载民、惠民。注重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地区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格局。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本溪城市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全国地级城市百强行列、省内前五位,实现“六个新跨越”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确保达到2000亿元,再造一个新本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000亿元。 ——城市发展实现新跨越。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形成“沈溪新城、本溪主城、桓仁新城”三大城市区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启动本溪行政中心向中国药都迁移,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做优做强冶金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生物医药、钢铁深加工和旅游度假三个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成较高水平的支柱产业,把本溪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和山水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继续提升和改善生态环境,强化节能减排,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人民生活实现新跨越。民生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促进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确保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创新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塑造本溪对外开放新形象。
发展空间布局 优化功能分区,构建“三带”发展空间格局。 产业带:集聚产业优势资源,形成以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本钢、辽宁(本溪)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辽宁南芬铸件产业园、明山高台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主的工业带,形成始于张其寨健康城经水洞、关门山、汤沟、大雅河至五女山的旅游带。 城市带:城市向北发展,依托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沈溪新城,依托丰城区建设新本溪主城,依托桓仁县城建设新兴城市,逐步实现全域城市化。 交通带:在原有铁路、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沈丹客专、沈本产业大道等交通设施基础上,建设沈本旅游大道、太子河旅游景观大道、本桓集高速公路、田桓铁路、沈本城际轨道交通,形成功能完善的全域性交通网络。
发展重点 (一)以实现沈本一体化为着力点,以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突破,推进城乡统筹;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 (四)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生态健康宜居城市;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潜力; (六)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八)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来源:本溪日报2011-1-13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