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政策落地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并且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角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东北地区的发展非常重视,无论是多次两会期间下东北团组,还是多次考察东北三省,每一次都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发展描绘蓝图,指明方向。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目前东北地区的发展虽呈现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较之其他省份,还需快马加鞭,迎头赶上。
近年来,推进东北地区振兴的政策力度显著增强,尤其是此次总书记提出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更是给东北人民注入了强心剂,但信心有了,政策有了,重要的还是落实和执行。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对于基层政府而言,研究如何上接天线,梳理利用好中央的各项政策十分重要,同时下接地气,真正结合地区实际因地制宜,突破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直接能够影响政策的效果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中央的改革政策在地方落细落实,离不开基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出台配套举措。作为基层政府既要发挥好顶层设计对基层实践的引领、规划、指导作用,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把握好政策界限范围、尺度、节奏,最大限度的释放政策红利效应,这是重中之重。
狠抓落实、精准施策,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切实将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是提高群众满意度的关键。无论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计,还是解决群众难点、痛点、堵点的民生“琐事”,都要一以贯之。目前有的基层政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成为了改革好经验。也有的基层政策对接不准、任意发挥、走样变形,制定地方土政策”,成为改革发展的绊脚石,直接影响了中央政策的效果,违背了改革的初衷,损害了政府和政策的公信力。长此以往,“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舆论破窗效应就难以根本扭转,缺乏人才,缺乏资金和技术,东北振兴也就缺乏动力。
归根结底,中央政策落实的好与坏,关键还是在各级干部。地区要高质量发展就要勇于突破旧的舒适区,不能止步于“最后一公里”;要全面振兴,就要营造奋发向上、担当作为、风清气正的软环境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示范效应,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本报201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