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本溪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建设有本溪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与五大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本溪经济转型提升的需要。
优化职教资源配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全市职业教育学校共计13所,其中高职院校1所、普通中专4所、职业高中4所、成人中专1所、技工学校3所。在13所职业学校中,1所是国家和辽宁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所国家示范校,2所国家重点校,1所省级示范校;设置13个专业大类、92个专业,对应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分别为8、57、55,目前,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是第二、三产业,而职业教育的重点培训目标即是第二、三产业的技能型人才,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类专业优势明显,农林牧渔、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类专业优势其次,说明本溪市职业教育与本溪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生物制药、钢铁深加工、旅游度假作为三个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匹配性,本溪市的职业教育具备了为本溪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
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推进职普和中高职衔接
着力解决投资利用率低下。以2013年为例,市级财政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达到近亿元,市级财政“撒胡椒面”的投入模式不利于职业学校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
加快健全各职业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业、企业、院校互动运行机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改革试点。
重视职普比,确保人才分流有序。2014年本溪市职业学校师生比为1:13,如果不计算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和冶金技师学院,本溪市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仅仅为1:10,按教育部发[2010]12号《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师生比1:20的标准,中职生源整体数量下降,职普比已达2.5:7.5,职业教育好政策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推进职普衔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高中阶段正是职业教育入门的最好时期,在普通教育中融入有专业性的职业教育是构建高素质技能人才立交桥的有效尝试,推进职普链接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解决本溪中等教育发展的畸形,留住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技术技能青年人力资源。
对接五大产业,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1、到2020年,本溪基本形成以大生态产业发展为前提,大旅游、大健康、大材料产业发展为突破,大数据产业发展为重要支撑的格局。
随着本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市场人才需求呈现出相应的变化。据本溪市人社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医药制药企业主要需要四类人员,即:管理人员(占1%)、专业技术人员(占25%)、熟练技术工人(占60%)和其他人员(占14%)。未来五年,医药制药企业预计提供5000个岗位,招聘人员一般都要求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预计超过50%。
钢铁制造及相关深加工行业,平均每年招用新员工约500人,基本属于退休人员的补充更替,企业用工需求基本饱和。
旅游与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优势产业,目前我市在这两个产业的人才数量和结构层次方面处于急缺和水平较低的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市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要急需通过人才引进、校企合作培养和短期培训等方式补充。
抓住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这一契机,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本溪市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是培养大批精通服务业流程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加快职教园区的建设,建设一个区域性、综合性、共享型、开放式的职业教育园区,符合国家政策方针,有利于引领提升本溪职业院校整体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产学研用结合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议建设两个职教园区、两个职教中心,即立足于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市机电工程学校建设两个职教园区,保留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两个职教中心。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建设生物制药和对接本溪市第三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市机电工程学校职教园区立足于建设对接本溪市第二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两个职教中心主要建设对接县域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
以成立辽宁医药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职教园区为例,一是出台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法规政策,成立本溪市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二是组建职教园区理事会,创新理事会体制,用资产、资金、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5个链条,构筑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评估、指导、监督项目有效进行;三是与入园企业成立经济实体,满足企业生产研发、学校专业建设、学生实习实训以及社会服务的共享需要;四是不断完善校企“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培养、双向聘任”机制,建立健全专任教师到优秀企业实践锻炼等一系列制度。建立校企对接,专业互换的一支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专家团队;五是树立国际标准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加快与国际职业教育的接轨,掌握国际最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和手段,尽快熟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动向;在合作办学、专业建设、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形成国际化办学特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适用性。(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