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努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溪湖区人大常委会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人大代表接待日”活动,为社区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发挥代表作用,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新途径。 一、找准着力点,搭建活动平台,架好沟通桥梁 通过调研,区人大常委会了解到,由于受职权、资源、能力、精力等因素制约,以街道、社区党员干部为接待主体的做法对群众吸引力不够,加之部分群众受“上访层级越高问题越好解决”等模糊认识影响,群众主动到基层上门诉求积极性不高,致使民意诉求渠道出现了一定的“盲区”和“真空”。针对这一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情、街情、民情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思考,确定了改进代表工作方式,夯实街道人大工作,化解基层矛盾,服务百姓民生的工作思路,在区内全面开展了“代表接待日”活动,整合各方面资源,全方位搭建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平台,把为民服务的触角最大限度地向群众延伸。 1、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服务机制。在各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以人大工委主任为组长、人大工委委员为成员的“代表接待日”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由人大工委副主任担任组长的督导办公室,具体负责人大代表接待日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登记、问题督办、意见反馈等。专门制定下发了《人大代表接待日制度》、《人大代表接待日实施办法及工作流程》等相关文件,设立了由区直相关部门参加的信访服务、救困服务、拆迁服务、供暖服务、综合服务5个主题接待日。确定每月10日下午一点到三点为街道“人大代表接待日”,由街道人大工委协调市、区人大代表和有关区直部门领导参加代表接待日活动,“零距离”倾听群众呼声,面对面解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2、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工作方法。由各街道人大工委对“代表接待日”活动进行集中宣传,确保活动在辖区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街道电子屏开辟专栏滚动公告、社区公示栏固定版面连续公示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进行全方位的连续公告,提高群众对“代表接待日”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在每次“代表接待日”前,按照定时、定点、定人员原则,公告具体接待代表和相关区直部门领导及接访时间,欢迎居民群众集中反映各种合理诉求。明确了符合条件及时办、普遍情况集中办、困难群众上门办和特殊情况特殊办的“四办”工作要求,提出了接待百姓要热心、了解问题要耐心、建议工作要细心、为民代言要尽心的“四心”工作法。 3、规范运作程序,强化督导办理。每个“代表接待日”后,及时归纳梳理选民诉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常委会要求各街道人大工委按“即办件、承诺件、转办件、建议件”四个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分门别类逐件建立“工作日志”并上报区人大。其中,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能够协调有关部门立即处理的事项归入即办件,即问即答当场办结;现场不能进行处理,但属该街道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归入承诺件,限期一周内办结;对街道职权范围内不能办理的事项纳入转办件,要求一月内,由街道人大工委班子成员负责联系办理单位或报告区人大由常委会协调解决;对难于短期解决的问题纳入建议件,由市区两级代表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意见,严格按照“谁接访、谁负责、谁协调、谁督办”工作原则,督促相关部门办理。对办理结果,通过街道、社区电子显示屏、公开栏公示。对于情况比较复杂的事项,分阶段、分成果向群众进行告知,明确答复时限,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每个接待日结束后督办小组负责编写接待情况通报,进行督查,做到接待一次,统计一次,督查一次,对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及时提交有关部门或单位。 二、抓住关键点,完善活动网络,整合各方资源 通过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创新了基层人大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健全了基层人大组织网络体系,有机整合了各方资源,调动了辖区内各级人大代表发挥自身作用,参与基层建设,服务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基层人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在服务群众、服务基层中得到进一步增强。 1、坚持因地制宜,完善活动网络。为强化“代表接待日”活动效果,建立了以区人大常委会为依托,街道人大工委为龙头,各社区为基点,各级人大代表为骨干的“四级”代表接待工作网络。为充分发挥代表联系选民、服务群众的骨干作用,成立了80多名人大代表组成的“代表接待日”骨干队伍,并以社区为单位,每个社区较为固定的安排2-3名人大代表接待,确保每个接待日至少有2名代表全程参加。这样既拓宽了代表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在反映群众意愿、调处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建言献策作用。 2、发挥代表作用,提高活动实效。在“代表接待日”活动中,区人大常委会注重挖掘代表的优势作用,提高为民服务实效。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500多次,接待选民代表15000余人次,收集选民集中反映的意见近2300件,已经解决的达65%以上,正在解决的达到30%。通过主动接待选民,使一批涉及改善民生、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方面的建议得到妥善办理,在全社会彰显了人大常委会权威,树立了代表的良好形象。区人大常委会在组织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过程中,还积极广泛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全区通过组织100多名有帮扶能力的代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使400多户困难家庭得到救助。河东街道人大工委将辖区内市区两级代表组织在一起,每人联系一户或多户选民,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几年来代表们自发为联系户捐助资金15000余元,为贫困学生组织捐款9000元。 3、拓展共建内涵,汇聚服务合力。为提升活动效果,及时解决问题,人大常委会组织各街道人大工委建立了由街道人大工委和社区居委会牵头,区直共建部门、抓包联单位参加的代表接待工作联席会,协调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代表接待日”活动。并根据收集整理的群众意见、建议,与相关共建部门、包扶单位一起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争取共建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协助街道人大工委把“代表接待日”活动办实办好。如在后石社区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中,针对群众反映的“回迁后社区文化资源不足,不能满足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一问题,代表及时与该社区共建部门区文广局沟通求助,最终帮助社区添置了文化器材,并帮助组建秧歌队、老年合唱队、乒乓球队等业余文体组织,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把握落脚点,突出活动实效,服务社会管理 1、“代表接待日”活动,推动了基层人大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成为加强和改进基层人大工作的助推器。街道人大工委成立之初,更多的是开展一些组织代表学习,进行视察检查调研等工作,直接面对群众、联系群众的机会少,直接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机会更少。开展“代表接待日”活动后,区人大要求各街道人大工委以此为契机,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努力转变工作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实现从抓管理向重服务的职能转变、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始终关注百姓所想、所盼、所忧,千方百计为群众多办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提供服务。各街道人大工委认真落实区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各种矛盾排查化解。自“代表接待日”活动开展以来,全区的10个代表之家、25个人大代表接待室,共受理居民群众各类诉求2300多件次,各街道人大工委现场解答处理1500多件次,后续协调办理解决达600多件,真正起到了社会和谐稳定“安全阀”的作用。 2、“代表接待日”活动,推动了人大代表由“代言者”向“践行者”转变,成为体现民情民意的显示器。“代表接待日”活动丰富了代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调动了代表履职为民的积极性,为代表与群众“亲密接触”搭建了平台。“代表接待日”活动中,各级代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任务,深入社区接触群众,主动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坐办公室的少了、深入社区的多了,空谈的少了、干实事的多了。通过“代表接待日”这一活动,使代表在促成民生问题解决的同时,较好的体现了代表履职为民、服务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向选民展示了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窗口,进一步提高了代表的威信。如今在溪湖地区,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真正把人大代表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什么问题、困难都愿意向他们反映,找代表商量。 3、“代表接待日”活动,推动了社区居民由“上访者”向“受益者”转变,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减震器。“代表接待日”活动按照“有访必接、有问必答、有疑必释、有难必解”的要求,现场协调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作耐心解释,力求做到诉求合理的调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教育疏导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最大限度地促使各类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溪湖人大 高阳 刘晓红)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