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大代表履职培训方式的思考
袁 野
本届开展代表培训工作的密集程度,突破了历史新高。从现实的情况与代表的需求来看,单纯靠几次上大课的培训方式,是很难从根本上使代表素质和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工作相应的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破解人大代表履职困惑,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强化培训管理制度,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式,不断增强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一、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不断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人大代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到代表的学习兴趣,乃至培训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需求,在培训内容选择和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三个原则: 一是时代性原则,即培训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如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将培训履职常识、相关法规、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代表的履职政治与业务素质。 二是针对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符合培训对象的现实需求。培训前,将拟设置的培训课程,以“菜单”的形式,向基层和人大代表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反馈意见,综合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培训课程,这样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结合起来,增大灵活性。针对新当选人大代表的初任实际特点,把培训课程设置为“角色转换——融入团队——交流沟通——工作习惯”等逐步推进的四步曲,为新当选人大代表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三是系统性原则,即要结合五年一届内较长期教育的理念与代表履职需要统筹规划课程。要通过培训较为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素质,让受培训者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点。人工委培训中心在做好培训需求调研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反复推敲,坚持以促进代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为主要目标,针对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的代表与各级代表和培训需求构建了符合各类人员特点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为做好代表的系统培训,为全面提升代表依法履职的能力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的有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 创新培训管理,就是要通过专业的、人文化的培训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人大代表愉快顺利完成培训任务。首先,做好人大代表培训相关方法步骤的宣传,加强人大代表培训管理者和兼职培训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之树立起现代培训教学理念,提升其培训教学和培训管理水平,发挥其在人大代表培训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使更多的专家或人大代表有机会、有热情、有能力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其次,加强调研,听取基层人大机关和各级人大代表对培训的意见与建议。要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经常的基层调研,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调研情况和工作决策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人大代表的依法监督知识更新为抓手,重点关注新、老代表之间的差异,各级代表之间的不同需求,调动骨干代表的带头作用,有效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推进特色培训,为广大代表开展依法履职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参与培训的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和理论研究。这是培训教师提高业务素养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培训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深入细致的剖析,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方案。同时,还应加强培训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提高培训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高人大代表的学习力、实践力 人大代表培训的方式要创新,必须树立起良好的培训理念。在人大代表培训方式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多样性,要拉开梯次,灵活地采用不同性质,不同水平的培训。授课内容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易于被来自基层或不同层面人大代表的接受。授课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形成双方良性互动。建议采取下述几种培训方式以提高人大代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课题研修式培训。课题研修培训是以人大工作某一项依法监督工作为目标,组织部分代表就一定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及专业内容培训,并通过培训搭建平台进行过程研修,力求促进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是促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妥善处理最为直接而有效的形式。 (二)独立式培训。独立式培训就是参与培训代表,独立完成履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某一项工作,如议案、建议的提出工作,必须合理地安排一个工作步骤:这种方式有利于培训代表独立思考能力,也有利促进人大代表为独立完成工作去学习,效果会更直观。 (三)贴身式培训。即“以老带新”。结对子,对在日常履职意识较差、履职能力弱的人大代表,自愿结成互帮互助对子,用自身生动的履职经历,传授经验和办法,有针对性地补充上大课解决不了的个别具体问题。 (四)强制式培训。在每年制定代表小组活动计划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履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充分利用代表小组“创建代表之家”的平台和载体,使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和素质提高贯穿于整个代表工作之中。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