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大新闻>详细内容

人大新闻

市政府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09-10-22 09:18:08 浏览次数: 【字体:

市人大常委会于今年625日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本溪生态新城建设进行实地视察,并形成了专题视察报告,这是对市政府“打造中国北方药谷、建设本溪生态新城”有关工作的又一次督促、又一次促进。市政府倍加重视市人大常委会的视察活动,倍加重视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报告提出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学习贯彻和整改落实。

(一)高度重视,迅速落实。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冮瑞市长在接到市人大常委会视察报告的第二天,就对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作出明确批示:“市人大的这次视察非常好,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和意见非常中肯、实事求是,对政府抓药业基地工作是个非常大的促进,也是对市政府工作非常大的支持,市政府要很好地进行落实。①请市政府办公厅将报告复印发市政府各位领导和市直部门、开发区学习研究如何落实;②请市政府办公厅将报告中提出的意见逐条分解落实到开发区和有关部门,尽快提出整改落实的意见;③市政府专门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报告落实情况。”市政府各位副市长和市有关部门按照冮瑞市长的批示意见,都立即组织学习贯彻报告精神,纷纷表示以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为契机,切实改进工作,积极主动履行好职责,为药业基地和本溪新城建设做贡献。二是市政府办公厅于76日将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提出的建议意见以文件列表形式,分解成5大类、37个小项印发到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25个部门,要求立即制定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三是市政府督察室于724日至27日,分两个督察组对承担整改任务的单位和部门落实情况进行了逐项督促检查。四是市政府于83日专门召开第38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整改落实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建议意见问题。会议分别听取了26个单位和部门当前整改落实情况的汇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加快药业基地和本溪新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全市又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二)认真整改,注重实效。近一个多月来,针对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中提出的医药产业基地和新城建设存在四个方面问题和五个方面建议意见,市政府领导及时组织开发区管委会和市药业发展委等部门认真研究、举一反三,逐项整改落实。

1.针对“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新城建设”的建议问题。冮瑞市长要求全市上下特别是市政府各部门,要将市人大常委会的视察作为新的起点,做到“三个进一步”:一要进一步鼓足干劲、坚定信心,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到更高的水平、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成效。二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建设速度再快一些,建设质量再高一些。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用新的理念谋划药业基地和本溪新城建设,继续加大20平方公里药业基地建设力度,促进本溪生物医药产业超常规、明确了将开发区发展融入沈阳经济区发展的大局,把药业基地建设作为推进沈本一体化的前沿,使其成为沈阳经济区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支点的发展理念,确定了按照《本溪新城概念规划》,强力推进“专业化、集群化、生态化、城市化”的中国北方药谷和生态新城建设,并将发展目标落实到所属各部门,认真加以推进。

2.针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建议问题。市政府鉴于用3-5年时间,在20平方公里的药业基地形成200户企业聚集、千亿元销售收入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使药业基地成为具有中国北方特色、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并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本溪的第二个支柱产业,以及在沈阳与本溪之间建设一座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生态新城区的战略目标,重新调整了招商引资的工作思路,明确提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重点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的大型医药企业,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地区)和台湾、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锁定目标,集中力量,重点跟进,力争引进。二是坚持特色招商。借助我市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现有品种等优势,引进更多的合作伙伴,全力扶持好护士药业、华源本溪三药等现有药业企业做强做大。三是坚持宽领域招商。将招商范围从偏重于医药生产企业,转向药业生产、科研服务以及与药业关联的医疗器械、保健品和医药物流、中介咨询、医药工程技术、外包装等所有涉药领域,实现医药产业的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多形式招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网上招商、驻在招商以及代理招商等多种有效方式,与招商对象实现面对面、点对点的强力推进。

3.针对“坚持高标准,加快产业基地和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问题。市政府认真采纳、逐条研究、狠抓落实。

1)全面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市政府责成市城乡规划建设委继续搞好药业基地和本溪新城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委托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威廉规划设计(武汉)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本溪新城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新城核心区南区规划和建筑设计、部分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整个新城路网控制规划阶段的方案设计及基础设施工程规划。在此基础上,还委托大连理工大学生态规划与发展研究所编制了药业基地生态规划。按照上述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建设,确保药业基地和新城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市政府要求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开发区管委会,要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决不能因为招商引资迎合企业意愿而随意改变规划,保证药业基地和新城建设质量。

2)强化环评和审批服务工作。市环保局已开设了医药产业项目环保“绿色通道”,专门抽调6名业务骨干成立了医药产业项目服务小组,专门负责医药产业项目环评及审批工作。市政府责成市编委办、市环保局研究在开发区管委会设立环保机构,增加人员配置,加强开发区环保工作。市政府还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切实坚持“环保准入”原则,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对符合国家医药产业政策的高新技术项目、低能耗、轻污染的项目,要加快环评审批;坚决制止不符合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进驻药业基地和新城。

3)着力解决建设用地“瓶颈”问题。市政府组织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编制完成了《本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并在全省各市中第一个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的审查,已报国土资源部审批。《规划大纲》将药业基地和新城发展作为重点,一是在用地指标安排上重点保障,规划期内全市新增城镇工矿建设用地32.76平方公里中,已安排11.5平方公里用于新城和药业基地建设;二是在指标预留、空间布局、用地结构上结合新城和药业基地的近期、远期规划,确定土地规划的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对新城和药业基地规划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全部予以核减或调整,使药业基地用地规模达到12平方公里。

4)全面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药业基地6平方公里起步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基础上,今年将再新增6.2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道路、供水、供汽、供电和污水处理等35项基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一是沈丹客运专线(本溪段)项目各项筹备工作已就绪,将于9月动工建设;沈本产业大道建设已完成工程总量的80%以上,力争年内本溪沿线竣工通车。二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今年8月末能完成25000吨的污水处理池建设,达到日处理1万吨污水能力并试运行。三是加快电力工程建设,完成了13处架空线路迁移和4万千伏安的西沟变电所变电站建设,正在建设8万千伏安变电站,预计到年底药业园区内可形成20万千伏安的总供电能力。四是加强通信网络工程建设,本溪移动通信公司规划在新城南区投资6300万元,建设8000平方米的通信营业楼,目前完成了方案设计,报省通信公司审批;正在筹备修建由西高堡大桥至药业园区内8公里的通信管道。五是推进药业基地和新城建设供汽工程。进一步研究论证了集中供气与分散供气的利弊问题,本溪港华燃气公司负责对药业基地入驻企业实行燃气锅炉分散供汽,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目前供气站建设工程已完成50%,主要设备正在安装调试。六是大力实施北沙河(开发区段)综合治理,北沙河综合整治河道7522延长米,在主河道内由下至上阶梯状布设3道拦河坝,今年10月底将全部竣工,进而将北沙河两岸打造成本溪新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七是大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继续加快建设“研发和孵化两大中心”。研发中心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目前北区2.3万平方米已建成,南区2.5万平方米正在加紧建设。孵化中心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包括总部流通型和高新技术型企业孵化区,目前已完成投资量的50%。同时,继续寻求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除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分析科学研究院等31家科研单位已入驻研发中心外,教育项目中的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建设项目选址已完成,年内有望将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引入新城;辽宁科技学院新校区(占地1平方公里、在校师生2万人)9月份将整体搬迁;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占地44万平方米、在校师生8000人)项目已经签约;本溪市高中分校建设项目开始启动。

4.针对“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建议问题。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20条优惠政策。同时,市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根据当前药业基地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要适时调整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政策,对成长性好的项目和企业,再可视具体情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一般性项目和企业,主要依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品牌和集群效应招商。二是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市政府推行“一站式”服务,整合了市直16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将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调整更名为投资服务局,建立了行政审批工作体系和包括银行、会计事务等11个类别的中介服务体系,实行一个窗口受理,简化了入驻企业项目审批程序;着手研究开发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设置,目前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和开发区管委会正在规划设计,年底有望启动建设。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已开工建设的22家医药企业进行动态跟踪服务,对已入驻基地的6家药品生产企业提前办理了《药品生产许可证》。三是不断拓展融资渠道。78,副市长陈继壮组织8家银行到开发区深入研究入驻药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在生产、研发、销售各阶段资金需求情况,要求各金融机构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帮助解决资金不足问题。715,市经委、开发区管委会、人民银行本溪市中心支行走访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协调各商业银行选择1-2户药业企业作为贷款试点,帮助解决建设期和生产期资金不足问题。723,农业银行与药业基地6户企业进行了银企对接。市政府金融办狠抓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工作,目前有10家小额贷款公司批准筹建,其中金林小额贷款公司已于730开业。同时,兴业银行沈阳市分行在本溪开设分支机构正在选址,力争今年9月底挂牌营业。市经委积极协调组建担保机构,其中开发区已成立了担保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为医药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市城投公司主动与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洽谈对接,为药业基地项目包装融资12.2亿元,其中已到位5.98亿元。四是积极开展医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727,市人事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药业发展委在沈阳药科大学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班,组织药业基地入驻企业的58名同志进行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集中培训。市劳动保障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筹建省级医药产业公共实训中心,依托辽宁科技学院等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建立4个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后年实训能力达到5000人,力争成为全省专业技能人员培养的示范工程。目前工艺设计方案已基本完成,2655平方米实训车间主体工程已竣工。市劳动保障局还积极开展药业企业预备员工岗前培训,目前已培训中药提取、化学分析、中药村种植等专业1000人,计划到年底再培训2000人,为药业企业储备好专业技术人才。

5.针对“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全力推进”的建议问题。市政府正在着手研究促进药业基地发展和本溪新城建设必须解决的4个长远而现实的问题。一是责成市人事局会同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药业发展委研究市药业发展委机构设置问题,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力求机构设置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二是责成市人事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研究药业基地管理体制问题。三是责成市财政局会同开发区管委会研究药业基地未来的财税体制问题。四是要求市城乡规划建设委指定专门人员研究未来本溪市行政中心选址、规划、设置问题,从而全方位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药业基地和本溪新城建设步伐。

市政府围绕今年新增落地项目100个、新增投资额100亿元,到年底有50个左右项目投产运营、有50个左右项目在建、有50个左右项目入驻并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使“中国北方药谷”初具规模、同步协调推进生态新城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及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建议中暂时还没有彻底解决好的问题,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解决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问题。一是通过财政资金、风险投资信托资金、担保资金等,引导金融机构、企业资本和社会民间资金投入医药产业项目,畅通医药企业融资渠道。借助“中国北方药谷”的品牌,积极研究推进在两年内将药业基地整体包装上市。落实好农业发展银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二期建设项目5亿元、中国银行生态新城建设项目3亿元等政府融资贷款,做好发行城市投资债券各项前期工作,为药业基地和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快药业基地新增用地的调整、申报和征地拆迁进程。协调沟通国土资源部尽快审批《本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做好药业基地用地的前期组卷和后续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规划大纲》批准后立即申报土地征占手续。抓好土地整理和农民安置房建设,尽快给落地企业腾出发展空间。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人才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打破常规、多种方式地引进药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尤其是鼓励海外和域外高层次人才到我市药业基地创业。积极推进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开工建设,支持辽宁科技学院和本溪职业技术学校增设药业专业,突出地域特点,培养大批医药技术人才,为药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

第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商重点,在提高入驻企业档次水平上下功夫,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的大型医药企业,将招商范围从偏重于医药生产企业,转向药业生产、科研服务以及与药业关联的医疗器械、保健品和医药物流、中介咨询、医药工程技术、外包装等所有涉药领域,实现医药产业的整体推进。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有效方式强力推进,特别是抓好辽宁(本溪)第二届药交会项目签约意向协议的跟踪落实,确保尽快落地。

第三,积极推进入驻项目开工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项目开工建设,督促药业基地落户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对尚未开工的入驻项目,抓紧帮助其做好前期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力争抓紧开工建设;对已经开工的项目,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类项目,在今年年底之前都要力争投产运营一批,确保今年就形成增量,销售收入实现5-10亿元,并持续有产出、有产品、有成果。

第四,着力构建科技研发创新平台。抓紧将药业基地申报为国家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辽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国家新药综合研发大平台建设,促其尽早投入运营。加快建设基地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建设,确保年内全部达到入驻运营条件。切实抓好新药设计、筛选、质量控制以及药物代谢、药效评价、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试验技术等新药开发平台建设,加大科技研发企业的引进力度,加速推进入驻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搞好资源共享,走产学研之路,大幅度提升药业基地的整体创新能力。

第五,同步完善药业基地基础设施和生态新城的城市功能。实施好道路、供水、供汽、污水管网、供电等35项基建工程,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继续加大新城区开发建设力度,推进新城中心商务区的7个重点项目和榆林华苑等房地产开发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好新城区的宾馆、超市、饭店、公交车等公共服务性项目,进一步完善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创业投融资、律师、审计、会计、咨询等平台机构,为企业入驻提供全方位的软硬件服务。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