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大新闻>详细内容

人大新闻

把脉问诊新农合

来源: 发布时间:2008-12-28 12:33:43 浏览次数: 【字体: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桓仁满族自治县铧来镇、雅河乡。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溪湖区张其寨乡,明山区高台子镇等5个乡镇卫生院和7个村卫生室实地察看,召开了部分参合农民座谈会,听取了市县政府相关工作汇报,通过调研和听取汇报,调研组的同志欣慰地感到我市全面推行新农合工作以来,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使农村人口享受到了由政府补贴的医疗保障,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让百姓得到了实惠,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我市的新农合工作自2004年将桓仁县作为全省试点单位后,市政府就把新农合工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这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利民、便民、惠民政策,积极筹措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并按标准及时划拨。确立了政府主办农村医疗机构,将乡镇卫生院上收县()管理,将村卫生室列入乡镇卫生院管理,实行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的管理。建立了人员聘任,防保任务,业务管理,收费标准,机构设置,药品采购“六统一”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0所,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常规诊疗设备,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40余所。改善了医疗环境,为新农合提供了医疗服务保障,通过采取学历教育。岗位培训,专项技术和短期班等方式,培训卫生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在全省率先举办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使93名学员取得了全口制普通中专学历,使农村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视察组在问询政府落实新农合惠民政策的同时,针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技术较低,缺乏高技术医疗卫生人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薄弱,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部分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较落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使新农合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因势利导,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宣传新农合,制造声势,营造氛围,使这一民生政策家喻户晓,确实让农民了解新农合的社会性、优越性、长期性,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医疗合作互助共济理念,让农民了解和掌握具体政策和实施方法,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二)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新农合管理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经费补助标准及公共卫生投入标准。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问题。要加强新农合管理机构建设,解决市和部分区没有机构编制问题,改善办公条件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开发更新新农合工作软件,实现全程电脑自动化管理,全市各县()实行微机联网,网上查询,网上审核,提高办事效率。

  (三)建立稳定的筹费机制,完善资全监管制度。应建立财政部门参与、农民个人资金收缴和专户管理的长效机制。医疗补偿资金做到收支分离,管用分离,封闭运行。要将新农合各级财政补偿款及配套经费和各级医疗机构工作经费的拨付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筹资、管理、监管机制,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费用控制,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上。要加强审计监督,千方百计降低新农合运行成本,确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四)要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制定和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有关政策,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要加强市、县、乡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技能和水平,努力做到让农民小病不出村,住院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五)要引入保险机制,促进新农合健康持续发展。当前,深化农村医疗制度改革,大病救助要引入保险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医疗保障制度。把解决农民因病致贫问题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合作形式,民办公助,互相共济,建立起满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保健需求的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并逐步向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实行新农合,既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明确发展目标,不断规范操作,使新农合的发展步人健康有序的运转轨道。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