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七月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吕俊友带领人大高新区工委和部分代表对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中,听取了基地药业专家、重点药业企业负责人和基地有关部门情况介绍,同时征求了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药业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1.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加快。按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本溪高新区“一心两带三片区”的产业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产业积聚效应也日益明显。中国药都现已引进各类项目投资总额近千亿,积蓄产能超千亿,已实现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企业53家投产,已完成划转及注册的正式投产品种351个。有44家生产企业取得相关生产许可证,12家医药企业通过药品生产GMP认证,3家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考核认证。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实力,去年,高新区全面开展了项目嫁接置换、调整清退工作,将8个因各种因素无力继续建设,并引发了相关问题和矛盾的项目进行了清退,盘活土地39公顷,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2.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今年上半年,高新区高新区围绕“项目建设年”的目标任务,集中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药都特色产业互动发展,保持了“稳中求进,稳中求快”的良好运行态势,各项重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引进域内外投资到位资金和出口创汇四项指标总量全市排名第一,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4亿元,同比增长30.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亿元,同比增长28.9%;引进域内外投资到位资金完成110亿元;出口创汇完成4340万美元,同比增长12.1%。 3.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高。基地现已引进研发机构37家,其中27家已入驻运营,形成了新药筛选、新药药效学研究、临床研究、大型仪器检验检测等9大平台,引进了35个创业领军团队和海外研发团队,在研新药项目263个,其中一类新药34个,承担国家“863”、“973”项目8个,已授权国内外专利139项。引进各类人才770人,其中高级职称125人,博士110人,15位院士受聘为入驻项目的高级顾问。中国药都已经形成了企业、研发、孵化、中试、教育等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4.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基地已初步构建了集研发、孵化、生产、商贸物流、大学教育、中介服务和人才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一是形成以国内疫苗生产龙头企业辽宁成大生物、全球基因领军团队华大基因组建的东北研究院为骨干的生物技术及生物药产业;二是形成以北京双鹭投资建设的辽宁迈迪生物、爱尔创生物材料为骨干的医疗器械产业;三是形成以中德合资的大石药业、辽宁美罗、三药为骨干的现代中药产业;四是形成以国内医药百强企业修正集团、四环药业及东北制药为骨干的高端化药产业;五是形成以仙榆湾北冬虫夏草、科硕营养为骨干的保健品及功能食品产业。这五大子行业构成了集群特色鲜明的生物医药产业,成为辽宁乃至全国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成果丰硕、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区域。 5.基础设施建设供给能力增强。今年以来,高新区围绕提升园区产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重点加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光缆、污水处理、河道治理等各项工程建设。按照“七通一平”标准,目前,沈本产业大道、药都大街、药都环路等近70公里的园区路网已经形成,二次变电、污水处理厂、净水厂、集中供热中心、天然气门站、公交停车场相继建成。“三纵两横一环”的路网、“一环一带两轴多廊多结点”的水系景观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1. 基地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药都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征地拆迁、土地整理、土地揭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等方面资金需求较大,再加上我市的投融资体系还不完善,药都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直接影响项目的施工进度。同时,随着基地开工项目不断增加,企业融资需求日益强烈,无论是基地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还是企业项目建设都存在资金不足现象。建设资金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药都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2.专业化技能人员短缺。着企业陆续开工投产,对专业技能人员的需要不断加大,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短缺是基地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基地对已入驻项目进行调研显示,产业类项目全面达产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将达到7万人左右;从长远看,按照规划发展目标,至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产值1000亿元,区内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总量将达到10万人以上。因此,提升基地专业化技能人员供给能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基地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品种划转困难。受现有药品审批管理体制限制,修正药业、红五星制药、中海康、腾飞等企业由于品种划转和新药报批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等原因,使驻区药业企业在具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因没有生产品种而无法正常生产。 4.产业水平急需快速升级。药业基地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国内成熟的同类园区相比,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拉动作用的大项目仍然不多,并且,基地现有企业规模还不够大,缺少像辉瑞、葛兰素史克这样的跨国制药巨头。 三、对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的建议 1. 进一步加大融资工作力度。一是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推进资本与产业对接,实现本溪高新区产业发展目标;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BT、BOT等多种融资方式,放大政府有限的园区开发建设资金,提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城市功能项目的开发建设速度和能力;三是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通过股票、债券、信托、基金等产品加大直接产业投资力度,构建创新型资本结构;四是在鼓励商业银行在基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基础之上,积极组建和引入信用担保、信用评估、资质认定等中介机构;五是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六是由政府作为主要发起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城市建设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专业化投资基金,向国内外公开募集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七是建立中国药都产权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八是强化园区经营意识,探索“公司化、市场化”运作路径,破解园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以及融资难问题。 2.采取多种方式提升专业化技能人才。一是把项目作为连接人才和资本的最佳纽带,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特别是从事基础性研究的高端人才和团队;二是对创新人才,特别是对入驻研发中心的创新团队,加强政策人文关怀,营造尊才重才的社会氛围,把服务作为留住人才的根本,打造优质的人才工作环境;三是实施“柔性引才”机制,通过短期聘用、技术攻关、专题合作等灵活方式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四是引进省内外著名大学在基地办分校或向基地整体搬迁,既办研究型大学,又办高等职业学院和中等职业学院;既培养药学专业人才,又培养技师和技工等人才;既吸引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又吸引基地配套产业、企业管理人才。 3.不断拓展药品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与国家、省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拓展驻区药业企业相关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加快企业通过相关行政审批的速度。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基地药业企业品种划转、注册审批等相关审批事项的政策指导和培训服务,提高企业申报效率。 4.强化招商引资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要进一步集中全市优势资源,加大人、财、物的倾斜力度,将国内医药百强企业、世界500强中生物医药企业作为基地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加快引进一批能够发挥重大战略支撑作用并引领药都未来发展的优势产业项目。 5.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一方面,在纵向上拉长产业链,向上下游方向发展,提升产业完整度。要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本溪地区资源优势,从原料提供、生产加工到物流、产品销售等环节,力争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同时,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招引重大项目、政策支持等手段鼓励基地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在整体上提高产品链的完整度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横向上拓宽产业链,加强配套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关联度。继续争取国家、省市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加快培养龙头企业;培养其它生物产业,如生物育种、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6.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产业的中心环节。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机制。加快建立以集群内优势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构架,不断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建立产业研究院并加强产学研联盟。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旨在发挥基地生物医药资源优势和“政策洼地”优势,吸引国内外技术成果和资本参与基地建设和开发,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三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逐步由目前主要依靠营销驱动型创新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驱动型创新的内生增长方式,推动企业从OEM方式向ODM方式的转变。(杨桂华)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