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一变天地宽
来自我市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报道
“今年不用再给县里打借条借钱了。”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子镇长刘旭告诉记者,县财政局将给他们镇拨付600多万元,年底前到账。这笔钱不再是镇财政向县财政的借款,而是按照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后的制度,该镇应有的财政收入。
南甸子镇机关事业工作人员40多人,每年的人员工资保险以及办公运转经费等刚性支出需450万元以上。按照今年以前的县乡财政体制,南甸子镇只能收取镇属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部分房产税、契税和资源税,每年镇财政收入不足100万元,缺口部分全靠向县财政借款。
“借钱过日子的滋味真不好受”,刘旭说该镇很少有按月开工资的时候,“很怕离退休职工去世,不能及时发丧葬费,急死人了。”更严重的是,在这种“统得过死”的财税体制中,增收预期渺茫、只能靠向上借钱过活的乡镇,长期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这,并非南甸子镇的特例,乃是我省800多个乡镇共有的财政体制难题。
体制破冰之旅在2018年开启:省、市、县、乡镇四级财政联动实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目标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分灶吃饭、独立核算”。对于早已建立了乡镇金库的本溪来说,改革的重点不是“分灶”,而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吃饭”。
市财政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要求两县在与各乡镇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明确税源企业归属;合理划分县乡收入范围;科学界定县乡事权范围及支出责任;对各乡镇实行积极的增收激励措施,三年内乡镇超收部分全部留给乡镇;实行“飞地经济”政策,激励乡镇主动招商引资。
在该《意见》指导下,本溪满族自治县在保留乡镇原有的5个税种及非税收入的同时,给乡镇新增了所属企业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7个税种。
桓仁满族自治县规定乡镇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乡镇及乡镇以下纳税主体缴纳的增值税50%、企业所得税40%、个人所得税40%、资源税50%,以及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非税收入等。在事权范围及支出方面,两县都规定各乡镇政府、站办所的人员和运转经费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等支出需求由乡镇解决,而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卫生院、国有林场、司法所等县垂直管理部门的人员和运转经费则由县级财政兜底。
为激励乡镇发展的积极性,本溪县规定招商引资奖励条款,采取“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对于乡镇“飞地招商”引进的项目形成的税收,企业所得税划归招商乡镇,个人所得税划归项目所在地,项目实现的乡镇实得收入即时入库,即时兑付。桓仁县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政府在五女山产业园区拿出1000亩土地,支持各乡镇发展“飞地经济”,项目税收由乡镇全部留用;对新引进的投入大、财政贡献率高的企业,县政府采取一事一议的奖补政策。
体制之变,牵一发而动全身。用刘旭的话说,以前借钱感觉不好意思,现在是花自己的钱知道心疼。一张纸两面用,下班不关灯、不关电脑的罚款,下村骑自行车不许开车…… “办公经费这块县里不兜底,咱自己得把账算细了。”除了节流,她想的更多的是大力招商开源。
一年来,南甸子镇在上海、沈阳、鞍山召开多场专题招商会,推介该镇的光伏和旅游项目,形成了几份意向协议。他们还同属辖各村签订招商协议,规定三年之内新增财力全部返还村里,村干部请能人回乡、企业进乡的主动性明显增强,目前已有两个石灰石回转窑项目落户到了田师付工业园,总投资6000多万元。对于镇里的现有企业,南甸子镇提出实行不计回报的“妈妈式”服务,主动靠前,“大包大揽”。“其实也在算计回报,企业的增值税可占我们新增收入的‘大头儿’”,刘旭说。
据悉,全市23个乡镇今年以来外出招商200余次,已签约落地项目43个。1-10月份,两县23个乡镇财政收入完成1.1亿元,其中本溪县11个乡镇完成0.4亿元,剔除体制调整后部分税种上划县本级的影响,可比口径增长18%;桓仁县12个乡镇完成0.7亿元,增长53.9%。
市财政局负责同志介绍,目前两县下放乡镇收入的力度还不够大,核定的收入基数小于2017年乡镇决算收入数。下一步,该局还将继续督导两县完善体制政策,强化政策执行与落实,将适宜留在乡镇征管的财政收入项目全额留存,作为其固定收入,全面激活释放乡镇的工作动力和发展活力。本报记者 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