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红”了小山村
“镇村带领咱发展五味子,让俺家彻底摘掉了‘穷帽子’,现在的日子过得那叫舒心!”记者在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子镇桦树甸子村采访时,60多岁的村民李会臣挺直腰杆笑着对记者说。去年,他家年收入5万余元。像李会臣家一样,全村人均纯收入3330元以下的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俺村‘摘帽’,关键在于抓好了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村党支部书记刘忠和说。
桦树甸子村地处辽宁、吉林两省交界处,全村总面积47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民组,有585户2125人。近年来,在国家惠民政策的扶持下,通过镇村两级引导,全村发展五味子产业3800亩,2015年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一些头脑灵活、敢闯敢试的农民靠五味子产业实现了致富增收,但还有一部分困难户因为缺少发展资金和产业技术,没有赶上“头班车”。2015年,村“两委”评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时还有69户170人在贫困线下。如何让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全村共同富裕?镇村领导确定了扶持贫困户发展五味子产业的思路。通过“镇村引导、资金统筹、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的运作方式,一场脱贫致富攻坚战在桦树甸子村打响。
镇村干部首先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每家每户的土地资源、家庭人口及收益情况,研究制定产业帮扶计划,形成“一户一策”脱贫手册。针对各家的实际情况,他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27户贫困户,鼓励他们自主发展产业项目,由政府和村里帮助协调产业发展资金,提供信贷、技术、销售等服务;对无劳动能力的42户贫困户,或是将其得到的帮扶资金在合作社参资入股,年底按股分红,或是与产业大户签订合作协议,由产业大户安排其就业,并给付劳动报酬和收益分红,负赢不负亏。
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自2015年起,这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新上五味子200余亩。镇、村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扶贫资金12万元,全部发放给贫困户,同时将互助社30万元资金全部贷给贫困户发展产业。镇扶贫办在村里组织开展了两期创业就业培训班,邀请专家专门讲解相关种植技术。五味子成熟期,村里还联系三家五味子专业合作社,重点帮助解决销售问题。
去年,五味子市场行情上扬,鲜品价格一公斤高达20元,是往年的3倍多。一部分先发展的贫困户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实现了脱贫致富;自家产业尚未见效的贫困户则通过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雇佣劳动,获得了较高的工资报酬,达到了脱贫标准。通过五味子产业带动,桦树甸子村一举实现了整村脱贫。
本报记者 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