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全市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本报讯 【本溪日报记者 马兰】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部门下大力气调整种植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把全面提高全市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作为“重头戏”来抓,推动全市农业健康、稳步发展。
我市农业部门积极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尊重和适应市场变化规律,在巩固2016年调减2.9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基础上,今年再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2万亩。发挥种植业结构调整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农民主动参与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重点打造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果品、设施果蔬、优质米、观光农业及畜禽养殖八大特色产业经济区。积极鼓励建设“企业+合作社+基地”的订单生产模式,将建立7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村。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建立辽宁绒山羊“本溪优质高产品系”核心群,招商引资建设蜂蜜加工厂,选择蜜蜂保种场,建设蜜蜂养殖及科普观光园。
农业大发展,科技是关键,我市农业部门全力抓好科技创新服务,通过“一县一业”提质增效科研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开展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病虫害统防统治、节水节肥节药等集成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我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深化与相关农业院校合作,聘请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引进我市急需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高新技术。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建设以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监管综合平台、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信息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全市农业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使我市基本形成从生产基地—政府监管—电商平台—消费者的全程可视化、数字化链条。
我市还抓好产业融合拓展新业态,充分发挥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引导带动作用,结合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生态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相融合,沿太子河、本桓公路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