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政务信息

大公交车织就城乡便民出行网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26 17:09:57 浏览次数: 【字体:

 说起这几年公交事业的发展,家住石桥子下石村的李大姐在家门口就见证了那日新月异的变化。前几年,李大姐采了山货要到城里去卖,必须急三火四地起大早挤火车才能赶到市内。现如今,十几分钟一辆的60路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她再也不用为挤火车排大队而犯愁了。这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大公交战略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本溪的公交车多了,乘降站近了,公交线路也由原来的29条发展到了41条。更为令人欣喜的是,城市大公交战略的实施将沈阳、本溪两城距离拉近了20多公里。不久的将来,两城相融即将实现。

合理布局搭建城市公交网

 几年前,城市公交由于车况差,线路少,车隔长等原因,造成公交车的载客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那时,即使花一元钱乘公交车,老百姓也不想坐,乘公交车出行的比例一度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2005年,市客运集团成立后,打破了旧的市场区域格局,成功改造长途近郊线路,实行公车公营、公交化运作。此举旨在实践“增值服务”的全新理念。这是市客运集团开拓者们实施大公交战略的第一步。

 自2006年以来,市客运集团采取“无息赊购、分期付款”的方式,先后筹措资金6300多万元,申请政府出资1700多万元,从扬州、江苏、丹东等地购置车辆296台,更新了运营期满的老旧车。2010年,他们又采取“零首付赊购、分期付款”的方式,购置公交车辆150台,将4路、5路、15环等8条线路的车辆全面进行了更新改造,最大限度满足了山城百姓的乘车需求。

 与此同时,市客运集团坚持以“加快发展、更新车辆、增开线路、方便百姓”为主题,沿着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足迹,将城市公交的触角一路延伸。他们本着“道路修到哪,小区建到哪,客运集团的车辆就通到哪”的经营理念,随着我市棚户区改造和城市东移步伐,不断加大线网覆盖面相继开通了20路、32路、33路、38路等十几条市内公交线路。

 如今,市内公交“一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再说起大公交,许多市民都会伸出大拇指,赞其“方便、舒适又实惠”。如此大的转变正是得益于“十一五”期间,我市客运部门注重民生为本,全面提高了车辆档次,加快了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线网密度,在我市城乡织起了一张便民出行网。

走进乡村架起城乡“便利桥”

  67岁的张大女良家住明山区姚家村,2009年之前,她家附近没有公交车,出租车也很难见踪影,不便的交通将张大娘常年“锁”在村子里。20098月,50路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这辆经过家门口的公交车彻底改变了张大娘的生活方式,如今的她每星期至少要去市里两三次,看病、购物、串亲戚……尝到了甜头的张大娘喜滋滋地说:“咱现在也算半拉城里人了!

 镇域公交工程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公交最重大的改革之一。2006年下半年,随着本溪一桥头、张其寨、梨树沟、歪头山等4条近郊线路实行公车公营、公交化运作,我市镇域公交系统实现了“零的突破”。

  2009年,为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北方药谷生态新城,助推沈本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施,客运集团相继开通了站前至高台子、站前至姚家、站前至石桥子等多条无人售票线路,使市内公交线路不仅拓展到二、三马路,而且延伸到郊区,解决了近郊百姓“乘车难”的问题,结束了高台子、南芬、姚家、石桥子等地没有公交车的历史。公交车“通”到了农户家门口,为沿线数万名农村群众架起了城乡联系的便利之桥。

 更令人感到温暖的是,针对偏远地区学生上学、放学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市客运集团还在张其寨乡上沟村、西花岭村、牛心台、石桥子和南芬地区开通了接送学生的专用校车。

 山城公交线网布局日趋合理,百姓出行越来越便捷。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公交运营车辆从2005年的519台,增加到现在的720台;总行驶里程从2005年的26386万公里,增加到201038897万公里。大公交已经成为山城百姓首选的代步工具,乘客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如今,在山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辆辆崭新的公交车往来穿梭。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好似一条条五彩的丝带装点着山城,那四通八达的客运网络不仅让你出行顺畅,更承载着山城发展进步的使命,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奋进的活力,温暖着这座城市,更感动着每一个本溪百姓的心。

 

来源:本溪日报2010-11-26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