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贫困家庭“暖”起来
在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工作日程上,安排好贫困群众的生活,都是重中之重的内容。改善民生,是“十一五”期间一项成果突出的工作。 提高低保救助标准、为农村贫困户建新房、优抚政策的落实等等,一项一项带着党和政府关怀的救助政策,让山城的每个贫困家庭都温暖起来。 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吴晟红是胜建社区的居民,家里有三口人,她本人身体不好,不能干什么活儿,还有一个在校读书的孩子,生活很难。但她心里有底:政府给办理了低保,温饱还不成问题。 可前段时间,吴晟红心里有些犯难:蔬菜、粮油、日用品价格上涨,过日子就要格外精打细算了。就在她为物价上涨而担忧的时候,好消息来了:政府要为低保及边缘对象发一次性物价补贴。 11月16日,吴晟红来到明山区低保服务中心,领到了300元物价补贴。她心怀感激地说,政府惦记着贫困户,这几年不仅几次提高低保标准,还为孩子上学、冬季取暖、看病就医等提供救助,我家的生活全靠政府照顾。 在山城,像她一样享受低保待遇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 “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3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标准由2006年的195元逐步提高到现在285元;两县由159元提高到235元。2006年1月至2010年9月底,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21万户次,46万人次,发放城市低保资金6.4亿元。先后三次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五年来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约8110万元。城乡低保持续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特别是我市建立了城乡低保边缘户救助制度,对城市低保边缘户实施医疗、就学、取暖三项救助,救助资金达700万元。 低保制度就是一把遮风挡雨的伞,与吴晟红一样的贫困群众,有了这个保障,生活就过得很踏实。 住房援助为农村低保户圆了安居梦 在农村,盖房子是件大事,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这不仅是大事,还是难事。 为了让这难事不难,“十一五”期间政府援建住房的力度加大了。资金援助、政策减免、帮工帮料,10年时间,农村贫困户的住房难题逐步缓解。 今年9月28日,南芬区黄柏峪村低保户卢炳启搬新家了。这个喜事,不仅村里人知道,市里、区里的民政干部也知道,他们一大早赶来帮老卢搬家。 老卢一个人带着智障儿子生活,原来住的房子破旧不堪,民政部门早想为他建房,但他一点自筹资金也没有。今年民政部门实施了“百把钥匙”工程,民政干部为他包建了新房。搬家那天,民政干部带着生活用品来到卢家,老卢一脸笑容,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5年,我市采取自建公助、帮建、包建、购买等多种方式,各级政府直接投入以及通过政策优惠、减免、帮工帮料等形式投入资金8630.75万元,为农村特困户建房3885户,建房总面积达13.377万平方米。 贫困群众的事件件都要管好 贫困群众的各种难处,政府都记在心里,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分类救助、医疗救助、就学援助、取暖救助等等,用在民生上的投入,各级政府出手都很大方。 孩子考上大学是喜事,但对贫困家庭来说,也是愁事,孩子学习的费用就是难题。 接到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明山区低保户李新宇在喜悦之余犯难了:这学费可怎么办呢?正在这是,福彩助学活动把他家纳入其中,3000元助学金化解了他的难题。 孩子上学前,李新宇叮嘱女儿好好学习,一定记住政府的这份心意。 像这样带着暖意的事例,多得数不清了。一位贫困群众这样说,有政府想着咱们,再难的事都不怕。 患重病的低保户王欣曾经感到为难,是因为高额的医疗费用。去年底他得到了医疗“二次救助”5000元,他感动不已。 医疗救助的实施,让患病的贫困群众有病能医。这5年,我市累计门诊救助258186人次,救助659.87万元,住院救助11477人次,救助1477.36万元,二次医疗救助1101人次,486.12万元。 社会救助是一个流动在山城街巷的温暖话题,贫困群众正是在这温暖中感受着生活的和谐和希望,他们的日子有奔头了。
来源:本溪日报2010-11-25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