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政务信息

产业化为我市农业经济插上“金翅膀”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9 15:48:15 浏览次数: 【字体:

 长期以来,“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造成我市的粮食生产难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辽东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深加工业,便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首选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算清资源账,打好绿色牌,走出特色路,力推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和“实现由农业小市向农产品加工强市转变”的战略目标,大力拓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农事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专业化、基地化、科学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道路,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突出进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持续增收,推动了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近年来,各级政府始终将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县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来抓,按照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原则,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贴息和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促进产业化发展的10余条奖励措施,积极鼓励、扶持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兴办龙头企业;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围绕龙头企业发展,农业部门积极创新理念,更新方式,拓展领域,创造性地开展了银企、商企、会企、药企、村企、干企、媒企对接等一系列“对接服务”活动:2009年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贷款近3亿元;为30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省内80余知名商家搭建对接平台,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签定了6800万元的销售合同,达成2亿元的合作意向;推动华听特色农业落户桓仁,四道河村,与650多水稻种植户达成2000亩的订单;组织中药材生产基地及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考察药都建设,成立中药材交流协会,建立起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的长效联系机制,提出“为中国药都种好药”……

 我市还围绕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对外营销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市场体系发展。各级龙头企业借助产销协议、合同契约,保护价和按股分红等方法,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建立起十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互动发展。全市3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着32551户农民,积极发展畜牧、家禽、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旅游等特—色产业,并为农户提供细致周到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覆盖领域渐趋拓展,合作层次逐步提升,连接机制不断规范。目前全市订单农业面积已达34万亩,占全市耕地的一半以上。“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形成。

 在这样的模式下,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成就斐然:永祥集团、王城饮品、铁刹山酒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古原保健食品、华听特色农业、盛美牧业等21—家龙头企业后来居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好护士药业、龙宝集团、新华牧业等15家龙头企业跻身销售收入超亿元团队,发展后劲十足。森林科技、福润鸭业、百草堂药业等重大项目纷纷上马,为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做山水田园文章

 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作山水田园文章”的发展思路。五年来,我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抓住“辽东特色”不放松,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拉动了一大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本溪大山里茁壮成长,呈现出中药材加工业优势明显,酿酒葡萄产业异军突起,畜禽产品加工快速提升,林特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淡水养殖业独具特色、休闲农业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十一五”初期开始的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恰恰证明了“绿色牌、特色路”对于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性。   

 林改以来,通过“抓产业基地带动、帮扶龙头企业拉动”等重要举措,有效激发了农民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我市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在“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构架中不断加快,迅速培育起速生丰产林、干坚果经济林、林下种植业、种苗花卉繁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七大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为林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大量绿色原材料,更为林  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林改五年来,我市林业经济每年都以30%的速度递增。2009年林业总产值达到1005亿元,农民人均涉林收入达到3695元,占其纯收入的6成以上。   

 在本桓公路沿线蓬勃兴起的2万亩设施农业和300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还有方兴未艾的“一县一品”建设,是我市加速龙头企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各县区分别培育起优质米、中药材、干鲜果、食用菌、山野菜、绒山羊、淡水鱼、马铃薯种薯等农业主导产业。近年来,本溪县发展中药材494万亩,桓仁县发展酿酒葡萄2.6万亩(其中冰葡萄22万亩),被定为我市两大“一县一品”主导产业。同时,全市还形成北甸、东营坊等5个“一乡一品”专业乡镇,欢喜岭、三道河、川里等3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努力实现由农业小市向农产品加强市转变,今年926日,由桓仁民营企业家李克贵承建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辽宁馆在义乌农贸城举行开馆仪式。当天,省政府发来了贺信。10月,副省长赵化明又亲临义乌,对辽宁馆评价甚高:为全省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了高标准商贸平台,也昭示着本溪市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抓住省政府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最大限度地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惠农政策,帮助企业和农户拓展农产品市场,延伸产业链,使我市形成了一大批加工企业带动型、商品基地拉动型、专业市场牵动型、中介组织推动型,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辐射带动力,与农户联结紧密的农产品加工“龙头”,在鼓起农民腰包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小市”向“农产品加工强市”的成功跨越。

 在“招大引强”方针的引领下,五年间我市成功地引进了一大批知名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为产业化发展添加了助动外力。投资85亿元的雨润肉鸡肉兔加工,投资3亿元的福润鸭业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投资1亿元的PIC东林原种猪场,已成为目前亚洲最大的核心群原种猪养殖场……

 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在我市成效巨大。目前,全市“三品”认证总数已达68个,生产面积77万亩。东营坊乡五味子、盛鑫出口鲜花、沙尖子设施农业等产业化基地被评为市“十大农业产业化基地”。“桓仁震瀚”和“本溪大地”入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东营坊等6乡镇被评为“辽宁特产之乡”;“志诚”牌辽东香菇,“武兴”牌小米、“寨乡”牌杂粮被评为省级名牌农产品;“桓仁大米”、“桓仁冰酒”、“桓仁山参”、“桓仁蛤蟆油”、“桓仁红松籽”和“桓仁大榛子”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桓仁成为全省唯一具有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县;好护士药业的“苍松”、五女山绿色食品的“五女山”和龙宝集团的“龙宝”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改写了本溪没有中国驰名商标的历史;去年9月,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桓仁国际冰酒节,使桓仁作为国内冰酒最重要的产地驰名全国,开启了“桓仁冰酒”走向世界的大门。可以说,“农产品加工强市”的目标,距离我们已不再遥远。

 

 

来源:本溪日报2010-11-18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