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政务信息

生态环境建设扮靓秀美山城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7 07:44:22 浏览次数: 【字体:

 “十一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达75%,列全省之首,4.2亿元完成太子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11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43天,首次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本溪作为长期以来以钢铁为支撑产业的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始终是人们热切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山水工业之城,打造绿色生态之都,是山城百姓的梦想和期盼。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在国家和省的关注和支持下,山城的环境有了巨大改观,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从提高森林覆盖率、整治太子河水系、节能减排入手,通过系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使曾经饱受污染困扰的山城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我市终于走上了一条生态环境健康、经济社会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城乡绿化 全力建设森林城市

 本溪林业资源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既是十分重要的生态系统,又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本溪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打造绿色山城,建设生态本溪”,“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用最短的时间,构建一个以农村林区、郊区环城林带及城市园林绿化为主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山城百姓创造一个“林水相依、林城相宜,林略相依,林居相宜”的国家级“森林城市”,扩大本溪的外部影响,提高山城的对外开放形象,是多年来本溪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早在10多年前,市委、市政府就依托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优势,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林业强市”的兴林富民目标。进入“十一五”,更是紧紧咬住以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不放松,在生态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中,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村镇绿化、绿色通道建设、小矿点植被恢复和生态公益林资源管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保护国家及地方公益林7621万亩,全面完成610万亩的封山禁牧育林目标,每年荒山造林10万亩以上,有效增加了有林地面积;把本溪、桓仁两县及市区城周防护工程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四期发展规划,人工造林12万亩;加大村屯校园绿化力度,村屯绿化144个,校园绿化53所,人均生态游憩地2861平方米

 “十一五”以来,为实现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的“双创目标”,我市打了六场攻坚战,一是在新老城区开展森林城区建设,仅建成区绿化就达4532公顷;二是在环城国家森林公园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城周生态风景林建设;三是沿太子河、细河两岸开展风光带建设;四是在沈丹高速本溪段、本桓公路两翼建设“两纵一横”的枫叶景观带;五是在城区周边、主干公路两侧实施工矿废弃地复绿及生态景观重建工程,复绿34处,总面积39公顷;六是配套开展了林业产业建设、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化建设、森林资源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等工程。

 几年间,按照点、线、面结合,平面与立体结合,增绿与补植结合的方针,我市先后新建了8个广场和23处以绿化为主的游园,为上百个居民小区进行了综合整治和绿化美化,为新建和改建的90个住宅小区建设了街心绿地和小游园,投入3亿多元,为山城栽植各类树木120万株,新增绿地260万平方米。

 到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地率已由2005年的28%提升到552%,城区绿化率由32%提升到5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8平方米,水岸绿化率达到83%,道路绿化率86%。   

 预测表明,全市森林覆盖率75%以上的目标在2010年即可全面实现,列全省首位,居全国前列。一个“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山水城市景观格局初步形成。

强化水污染治理 全面恢复水生态

 长期以来,自东向西横贯市区,被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的太子河,不仅每到汛期凶猛的洪水便会肆虐城乡,贻害百姓,更因两岸分布着全市90%以上的主要污染源,使她每年要接纳数亿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再加上堆积如山的采煤、炼铁和建筑废渣、生活垃圾“入河”,使她变得污浊而丑陋,抬头见烟雾,低头是污水,许多河段水质变黑,鱼虾绝迹,绿色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拯救母亲河,恢复水生态,是山城百姓的共同期盼,也是历届政府的重要工作。从上世纪末到“十五”末,我市对城市水污染进行了长期的治理,实现了年处理污水1亿吨,减排水4600万吨,削减COD6500吨等环境效益。进入“十一五”,我市在对太子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完善防洪体系,建设水生态景观的同时,又安排了投资428亿元的水环境治理重点工程11项,目标是: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351万吨以内,削减比例为163%,消灭超五类水体。

 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我市始终坚持“丢卒保车”的态度,对污染企业决不手软。2006年,对16家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审核,对3家企业进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本钢和南芬区已经分别列入国家和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连年上升,目前已达到9213%,使全市日均取新水量按照每年44%的速度连年下降。

  2008年,我市对辽河流域本溪境内的26家造纸厂进行了无害化改造。同年4月,市环保局公布了25件违法排污案件,依法停产治理、关闭或取缔了部分企业。

 城市污水处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市15个排污沟渠已经完成11个截流工程,年减排化学需氧量l万吨。昼夜不停流淌的溪湖沟和崔东沟在总投资670万元的截流管网工程的作用下,实现了截流入网,达标排放,结束了直排太子河的历史。

大力节能减排 打造绿色宜居山城

 工业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也要发展。如何做到不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效益,让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累计浪费和降低废物排放,是检验一个城市能否“宜居”的硬指标。我市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才是本溪减排的根本途径。“要摆脱拼资源,拼能源的旧的发展方式”,“宁可少要GDP,也不要环境污染”。

 “十一五”是本溪环境治理力度最大的五年,也是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 

 “黑色不去,绿色不来”。“十一五”以来,我市在进一步加强水和空气质量治理的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谨、运转有序的排污总量指标审核程序,设置“环保高水平”门槛,对新建企业、新上项目坚决实行“规划先行,环保准入”,从源头上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投产;2007年,全市受理审批项目164项,拒批的16项均为“两高”项目。对通过审批的148项目也加大了环保配套项目的建设投入,堵住污染源。同时还对2003年以来所有新建项目进行了清理检查……   

  同时,我市采取治理工程、结构调整、环境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对污染重点、难点工业污染源开展了大规模持续不断的“节能减排攻坚战”。   

  2006年,斥资113亿元,落实减排项目96项,其中重点项目21项,实现减排二氧化硫237万吨、化学需氧量126万吨,削减比例达18%和279%。

  2008年,注资1127亿元,实施重点减排项目21项,本钢关停了一铁厂,还关停了两座1017立式高炉,两座75平的烧结机,两座焦炉;北钢拆除了两座36孔焦炉;水泥行业有的进行工艺调整,有的转产,还有的搬迁改造:关闭长白、山城、小市三家水泥厂和本溪水泥厂自备电厂,搬迁和改造工源、本溪和辽宁公路水泥厂;去年,千金岭生活垃圾处理厂主体工程投入运行;日前,本钢发电、北钢三焦脱硫等替代改造项目又已启动……

 在强大的节能减排攻势面前,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200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Ⅱ级()以上的达343天,首次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01019月份为266天,同比增加4天,预计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可达94%以上。二氧化硫排放1033万吨,比计划减少087万吨;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12%。

 

来源:本溪日报2010-11-16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