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都支撑起一座新本溪
“十一五”期间,振兴中国药都是振兴本溪老工业基地、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最精彩的一页。截至目前,累计入驻各类项目188个,投资总额373.53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17.27亿元…… “十一五”期间,本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是“中国药都”的崛起。 将现代医药作为接续产业,以调整本溪只依靠钢铁一个产业支撑经济的结构,是在几届市委、市政府工作基础上提出来的发展思路。2008年1月16日,省长陈政高来溪调研,当即肯定了这一思路,并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高度,明确提出:“举全省主力,支持本溪做大做强医药产业”,将建设中国药都摆放在全省重大发展战略的层面上。从那一天到今天仅仅三年时间,本溪人将梦想变成现实,在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沈阳与本溪的城市接点上,生长出一个生机勃勃,规模宏大,茁壮成长的医药产业集群,并伴生了一座现代化的生态新城。 高起点推进生物医药新产业 曾经,由钢铁产业独臂支撑的本溪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左右之下只能随钢铁产业沉浮。2006年6月,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战略决策,全力推进产业、所有制、城市空间布局三大结构调整外加快本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其中的重点就是发展包扩现代医药产业在内的“三大接续产业”,建设规划好包括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各个工业园区,使本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随着中国药都建设迅速推进,以“大产业、广覆盖”为特征,集生产、研发、中试、销售和物流等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在开发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彰显。在这里的落地项目质量高,效益好,平均投资强度达到每平方米4212.6元,远高出国家标准的1088.6元;投入产出比2.44,是全国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2.7倍;企业平均产值3.55亿元,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1倍。121家制药企业中,拥有国家一类新药品种45个,7项技术填补国际空白,58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6项具有国外专利,48项具有国内专利。一个高密度、高效益的产业集群,本溪经济新的增长极呼之欲出。 截至目前,晋升为中国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的中国药都,累计入驻各类项目188个,项目投资总额373.53亿元,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617.27亿元。其中,已开工建设和运营项目总计100个,已投产企业13户,1—9月份药业基地生产总值完成32.5亿元。年底前,中国药都将有30家生产类项目投产,40个生产类项目建成。对药都长远发展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的研发中心已初步完成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生物制品分离纯化平台,三维微型器官药物筛选平台搭建工作,年底前运营机构将达到25家。药都商务中心目前已有16家中介流通、企业入驻并运营。一年出形象、二年出功能、三年出效益的既定目标顺利实现,本溪有史以来只吃钢铁饭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以药业产业为主导的新城在崛起 “中国药都”建设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一走廊、一新城、一产业”。其中,“打造一条快速便捷的沈本交通走廊”,主要是建设一条65公里长的沈本产业大道,作为连接沈本的交通干道,带动沿途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开发,拉动项目投资。建设时速350公里的城市轨道,使本溪到沈阳只需24分钟;“建设一座生态新城”是依托“中国药都”,在沈阳和本溪之间规划建设面积205平方公里、能够容纳100万人口的生态新城,在地域上与沈阳接壤。 在产业爆发式发展的拉动下,一座现代化的沈溪新城正在拔地而起。今年8月30日,横贯沈溪新城三个产业园区的最大基础设施工程——总长14.18公里的药都中央大街开工建设,拉开了这座新城构架。沈溪新城规划为三园三中心。即是在石桥子地区建生物医药产业园,核心区是教育科研中心;在歪头山地区建医疗器械产业园,核心区是政务商务中心;在张其寨地区建立生命健康产业园,核心区是健康宜居中心。三个产业园通过产业和城市功能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在把乡镇变成城市、农村变成园林、工厂变成园区的进程中,将沈溪新城打造成为百万人口的生态之城、健康之城、医药之城、创新之城。 以教育产业拉动城市建设,是沈溪新城发展的一大创举。全国没有一个药园里有大学,而中国药都就有四所。沈阳药科大学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药学院、药业研究院、英国女王大学预科学院;新增生物医药分院的辽宁科技学院;辽宁中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或新建或整体搬迁到了中国药都。除了这四所大学,市高中分校、实验中心分校、师范附小分校也相继进驻,在建的药都医院、药都博物馆、药科大学本溪校区一期工程、市高中分校等城市公共设施和文教项目都把竣工时针拨向了12月31日。如今,20万平方米的榆林华苑商住区以及南风新苑商住区、金穗商住区等楼盘吸引着大量的沈阳、本溪居民前来购房。大部售罄的楼盘,以及华联商厦、中国联通、连锁餐饮等众多商家纷纷进驻抢占商机,都在有力地佐证着这座新城日益旺盛的人气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不久前,中国药都与北京东方园林公司以BT方式合作,投资12亿元建设的森林城市公园、中央商务区水系、绿化景观工程;与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以BT方式合作,投资50亿元的沈溪新城汇辽路、汇达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是新城建设的大手笔、大制作。可以想见不远的将来,在药都205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六纵六横路网以及一纵五横水系的建设,将使沈溪新城风生水起、波澜壮阔。 “本溪速度”创造了药都建设奇迹药都初建的难度令人难以想象,整体规划设计、巨额资金筹措、庞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项目招商落地等项工作几乎都需要从零起步,工作量浩繁如烟海。药都建设者“拼”字当头,以空前的决心、雄心真抓实干,把难以想象变成现实,创造了令人敬佩的奇迹。 建工厂首先要征地动迁,征地动迁绕不过去的一关是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迄今为止,中国药都已经征占土地650.34公顷,涉及动迁的951户、2871人,他们已全部安置到回迁社区,共计得到补偿资金6.8亿元。没有一户强迁、没有一户上访,创造了全省拆迁工作中罕见的范例。 建一个规模宏大的产业集群,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以本溪的财力,建设资金缺口巨大。2008年市政府顶着金融危机的压力,毫不犹豫地向各金融机构举债18亿元,用于药都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5月,中国药都还是满目耕地只有几台推土机在作业。成大集团老总见此情景,不相信三年就能在这里形成一个医药产业。本溪3次找他谈投资,他始终犹豫不决。仅仅了一年,他再次来本溪,眼前的中国药都已经是塔吊林立,变得认不出过去的模样。这回他主动找上门来,爽快地签订了投资20亿元的协议。他说,这里的巨变令人震撼,本溪真是在干事,干大事。 为了建设中国药都,市政府出台了本溪历史上最具突破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招商引资。6个副市级领导整合外经贸局、药办、外事办、台办、招商局等全市涉药、涉外部门的人力资源,带领6支招商队伍,共接触数千家企业,同时广泛参加各地举行的医药展销会、洽谈会的论坛,10多次分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题招商,几度在本溪举办大型医药交易会,小型的团组和考察,几乎每天都在进行,次数已经无法统计。 还有,是因为建设者们用日以继夜“白加黑”地工作,双休日不休息“五加二”地奋战,不管数九寒天还是骄阳似火下的艰苦施工,铸就了一种无坚不摧的“药都精神”,创造了世人瞩目的“本溪速度”,才有了今天的中国药都。 回望中国药都的发展历程,给予人们的不仅是蓬勃兴旺的外在形象,本溪人的拼搏精神更是无处不在。这种精神是本溪自己创造的宝贵财富,昭示着本溪快速发展的希望。
来源:本溪日报2010-11-15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