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百姓共享发展丰硕成果
小孩上学不用交学费、农民看病也可以像城里人那样报销医疗费,坐在家里就能看到几十个台的电视节目……这在几年前还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就在最近这5年中,这些梦想已经一天天变成了现实。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摆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在发展中逐步具备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也正是如此,本溪的各项社会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教育是发展的基石。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加大对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进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全市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始终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组建了市机电工程学校,本钢工学院与辽宁冶金技师学院合并申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双高普九”达标和全部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随着教育投入比重逐年加大,山城本溪的教育水平日渐提高。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呈现出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为给全市城乡适龄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各级政府拓宽投资渠道,努力改善办园条件。据统计,从2006年至2009年,全市累计投入幼儿园建设的专项资金达到3717万元。到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幼儿园221所,省级示范园12所,入园率达88.2%。2009年,我市被省教育厅推荐为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地区。 本溪高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仅近3年,就有100多人进入清华、北大,外地同行惊呼其为“本溪高中现象,”,而当地百姓则自豪地称其为“状元基地校”、“辽宁高考王”。辽宁科技学院前身为始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改善该校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提升本溪高等教育档次,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该校在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了新校园,并于2009年9月举校搬迁,10月正式运行。现在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约1200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现代化的校园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吸引了大量外地学子求学。 文化广播体育事业繁荣发展 盘点一下这5年来本溪的文化广播体育事业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亮点频现。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活,而且充实了山城本溪的文化底蕴。 桓仁满族自治县被列为省级文化名城;中央电视台《春暖2007》、《激情广场大家唱》栏目先后走进本溪;本溪首次成功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现代评剧《女人是座山》获国家级大奖;“本溪鼓乐”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女人是座山》等三部文艺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我市设立并颁发了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政府奖;本溪市博物馆建成并对广大游客开放;历时两年的冯大中《高山景行》艺术巡展在全国引起轰动;我市成功创建一个全国文化先进县,本溪评书、社火乞粒舞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20户以上40户以下自然村屯村村通广播电视;投资1.3亿元全面实现主城区广播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本溪广电大厦建成并投入使用。到目前,全市基本完成城区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转换,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9.4%。 与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的红红火火相比,我市体育事业同样大放异彩。这些年来,我市在普及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同时,在竞技体育上也获得了巨大丰收。在省十运会上,我市获得奖牌比上届增加74枚。尤其近两年我市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中,每年获省级以上金牌都达百枚以上。本溪籍选手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夺得“两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去年,本溪体育馆成功承办了8场高水平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并且全国男扫仁联赛辽宁队主场首次落户本溪。 医疗事业迈上新台阶 “十五”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8个。经过5年的发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已达600余家,其中医院22家(三级4家、二级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7家、乡镇卫生院35家、村卫生室331家。尤其本溪中心医院,本钢总院等大医院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新建、改建后实现了新的发展。 5年来,我市医疗资源不仅仅是量变,更通过整合资源的“转型”实现了质变。这一变化使一些具备专科优势的二级综合医院向专科医院转型;缺少专科特色、发展前景较差的二级综合医院或与三级综合医院进行实质性整合,或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这一变化有力解决了公共卫生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急处置机制不健全,农村卫生工作相对薄弱,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不顺,以及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千帆共进,百舸争流。“十一五”期间,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惠及山城百姓的好事、实事接连不断,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分享到了发展的丰硕成果。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五年中,山城本溪社会事业的发展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来源:本溪日报2010-11-11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