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民惠民为山城人酿造了蜜一样的生活
当钟摆指向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并将开启“十二五”规划之时,山城百姓盘点一下5年来生活中的变化往往是感慨万千:房子更大了、钱包更鼓了、就业更容易了、福利保障更有力了、社会更和谐安定了,山城人的生活就像蜜一样甘甜。这一切可喜的变化显然受益于本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受益于市委、市政府对“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身体力行。 始终把百姓民生摆在工作首位 “十一五”规划发布时,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其中各项“民生指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61.2万人、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新增就业25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0.6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平方米。 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每一年,市政府都会对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认真归纳梳理,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市人民郑重承诺十件民生工程。而每一年,百姓们热切关注的目光都会在承诺的兑现中变成感动和信赖。特困户房子建起来了,“摸黑路”亮起来了,暖气热起来了,吃水问题解决了——市政府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民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越是经济困难的时候,越是高度关注民生。即使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委、市政府仍然把民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清楚地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五项保险”新增扩面13.9万人。17.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发放标准月人均提高100元。 回首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本溪带来综合实力的提高,更给百姓带来了美好的生活。预计2010年底,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达到2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支配收入将达到16175.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560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4.8%,13.5%,分别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2.8和3.5个百分点。 让山城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 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的本溪,城市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广大群众要求尽快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同时,本溪一直存在着“大城市、小农村”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尽平衡,民生问题林林总总。本溪依靠发展这把金钥匙,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的三大民生问题。而正是这三件大事真正使老百姓们打心眼里增强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一件大事是棚户区改造工程。从2005年起,在国家和省的大力支持下 ,本溪实施了城市5万平方米以上及以下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工程。这一工程总投资54亿元,共拆迁213万平方米,新建住宅面积366万平方米,受益群众6.8万户、21.7万人,使本溪老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已建完的棚改新区,市政府还着力解决了配套服务、居民回迁上楼后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 第二件大事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由于企业的转轨转制,本溪下岗失业人员很多,加之新产生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逐年增加,每年有1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市政府坚持把增加就业放在保民生首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就业岗位。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全市城镇实名制就业就达8.25万人,劳务输出2.5万人,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并且400名贫困蒙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全部进行了兜底安置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第三件大事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几年前,与省内其他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本溪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近五年来,我市把财政预算增量安扫巨大部分用在民生上,调整和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以2009年为例,全市下调了城镇职工基本医保起付标准和个人自付比例,减少个人支出3200万元。解决了466户集体困难企业、2.5万名退休人员的基本医保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80%。新农合参合率99.4%,报销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 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50元和300元,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8亿元。投入资金7160万元,大规模帮扶救助20.6万户次。实施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7.8万人次。落实,“两免三补”等专项资金7367万元,受益学生13.4万人。为1209户低保及边缘户发放租赁补贴215万元。为农村贫困户建房730户。新建和改建8所农村中心敬老院及1所儿童福利院……。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一五”期间,本溪在发展中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在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上,本溪精彩作答。本溪的“十一五”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展望“十二五”,人们有了更多新的“民生期盼”,在本溪快速发展的宏伟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必将会在“十二五”写下温暖人心的新篇章。
来源:本溪日报2010-11-5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