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政务信息

奏响科学发展最强音——我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综述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3-24 11:17:58 浏览次数: 【字体:

    20093月,对于山城的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是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时刻:全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

    在随后的一年间里,我市先后进行了两个批次的学习实践活动,全市1609个单位、4888个基层党组织、100579名党员和5802名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升华思想,在实践中推动发展。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认真落实各个批次活动的工作任务,创造性地开展“三抓三促”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和“科学发展在基层”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得到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两个批次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均达到98%以上。

    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了广大百姓,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闻提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始终坚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所思所需所盼相结合,与广大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实际相结合,根据各批次的不同对象和特点,认真落实规定动作,积极创新实践载体,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果。

    历时一年的学习实践活动,对我市而言既是对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大普及,也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能力的大培训,更是对本溪科学发展的一次大推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工作及实践活动,我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

    成效之一: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教育,形成了推动本溪科学发展的共识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把加强学习贯穿始终,引导党员干部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努力破除与科学发展不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

    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习领会中央规定的“三本书”,并结合当前形势和任务,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来辽宁视察时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着力加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

    在学习方式上,采取领导带头作报告、邀请专家作辅导、举办专题研讨班、大规模集中培训基层干部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学习。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共为党员干部作辅导报告2197场次,各级党组织集中组织各类学习培训活动3726场次、学习交流996次。

    在开展学习实践过程中,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建立了“八个一”联系点制度,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各参学单位采取个别走访、发放征求意见函、开通热线电话、设置征求意见箱、开设网络平台等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开展调研活动。全市共发放调查问卷和征求意见函76738份,访谈党员群众10余万人次,征求各类意见和建议2.1万余条,完成专题调研报告2365篇,初步查找出全市经济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素多和部分干部作风不实等突出问题。

    按照省委提出的“四个清醒认识”的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本溪全面振兴”这一主题,采取组织党员干部集体讨论、献策山城、理论研讨、举办理论征文、在媒体开设专栏等形式,广泛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使全市上下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本溪、扩大对外开放等重大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

    在推动本溪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实现本溪大发展快发展的行动指南;

    始终把解放思想和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始终把“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作为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

    始终把解决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

    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科学发展成效的第一标准,进而推动本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 “中国药都”建设为例:市委、市政府领导坚持解放思想,亲力亲为,带领相关部门高标准规划,高效率工作,高速度发展,创造了在省内外闻名的“中国药都精神”和“中国药都速度”,为加快推动本溪科学发展积累了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成效之二: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得到解放,推进科学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明晰

    市委始终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新认识市情、重新审视自身发展优势,以及进一步完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思路的过程,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找准实现本溪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努力提升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带头组织召开了6个座谈会,广泛征求了各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各民主党派,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离退休老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市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了通报。据统计,全市累计召开各类座谈会626场次,开展谈心谈话3715人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建议6599条,查找各类问题4755个,全市共有10万余名党员群众参与为各级领导班子“把脉”活动。

    市委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要依托“近海”、“近中心”的区位优势,以推进沈本一体化为发展方向,举全市之力全力打造“三个20平方公里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巩固壮大本钢北钢两大企业,全力打造20平方公里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全力打造20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力打造20平方公里本溪水洞国际旅游度假区,尽快把本溪由钢铁单一产业支撑的城市,发展成为由钢铁、医药、旅游等多元产业支撑的现代城市。力争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三个1000亿、一个100亿”的发展目标:即生产总值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贷款余额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力争把本溪建设成“三都五城”:即钢都、药都、枫叶之都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使本溪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方位更加符合实际。

    成效之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科学发展的经济成果进一步显现

    市委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以赴保增长,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全市GDP实现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3亿元,增长18.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0亿元,增长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7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12户,总数达到663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4642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058元,增长14.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支柱产业平稳运行,接续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国有大企业在抵御危机冲击中显示了支柱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完成增加值364亿元,增长26.1%。科技贡献率越来越大,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26.8%。国家驰名商标实现零的突破。重大项目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县区经济在逆境中强势抬头,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了30%的增幅。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药都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药业基地累计入驻项目122个,投资总额144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60亿元,为本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效之四: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推进科学发展的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坚持把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好事作为重中之重,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有效解决制约本溪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开展“服务企业保增长”实践载体活动。市委组织500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与全市609户规模以上企业结成帮扶对子,集中开展服务活动,先后出台帮扶企业政策措施100余项,有效克服了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关数字】

    全市共确定联系服务企业746个;

    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党员干部2117人;

    累计深入企业走访调研1356次;

    累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871个;

    累计帮助企业协调争取贷款;

    融资等资金81178万元。

    开展“党政机关下基层、党员干部进万家”实践载体活动。从200810月份开始,市委就组织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以个人身份、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困难家庭访贫问苦、结亲交友,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一批生产生活难题。

    【相关数字】

    全市累计参加“下基层、进万家”活动的党员干部29639名;

    共联系帮扶困难家庭33644户;

    累计走访困难家庭21.4万次,累计为困难家庭捐助款物价值3715.87万元;

    累计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各类生产生活难题46997件次;

    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基层党组织940个;

    累计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难题8823个;

    累计投入资金和各类物资总价值6920.14万元。

    开展“解难题、办实事、促和谐”实践载体活动。在本溪电台开办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在我心中”《行风热线》专题栏目,组织39个市直部门“一把手”先后走进直播间,直接回答群众咨询,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相关数字】

    全市累计确定涉及重点信访及民生方面问题425个;

    明确解决问题责任单位43个;

    累计解决实际问题689个;

    累计投入解决民生等方面问题资金总额57579.8万元。

    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惠民工程”实践载体活动。市委、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集中开展了“蓝天惠民”、“保护母亲河”、“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矿产资源保护与管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一批涉及城市环境的重点难点问题,使我市城市环境综合考评晋升为全省第5位。

    【相关数字】

    全市共确定解决涉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任务97个;

    明确落实任务职责的单位和部门58个;

    累计完成工作任务116个;

    组织开展相关政策、法律知识宣传活动42次;

    累计投入解决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资金23905.8万元。

    我市还结合实际,开展了“科学发展在基层”——理论宣传普及工程、服务群众先锋工程和保稳定促和谐三项实践活动。

    在理论宣传普及工程上,市委组织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事迹报告团,深入各县区作巡回报告20余场。各县区选树各层次典型221人,组织各类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382场,受教育面达6万余人次。

    在服务群众先锋工程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了党员示范区、党员先锋岗、农村党群共同致富“双结双带”协作区、社区党员“同心共创”工程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引导党员立足本岗、服务群众。

    在保稳定促和谐工程上,以乡镇、街道、企业为重点,结合走访调研,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深入开展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的“三大战役”和县区委书记大接访工作,妥善解决了一大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积极改善民生,大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使科学发展成果惠及人民。2009年,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953个,全市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8.25万人,劳务输出2.5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项保险”新增扩面21万人;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救助资金1.8亿元,投入帮扶资金7160万元,大规模帮扶救助困难群众20.6万户次,各项民生保障标准继续高于或保持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加大采煤沉陷区和城市棚户区改造力度。几年来,累计为居民建房330万平方米,有6.7万户、21.7万人由破旧平房搬进新居。积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人民群众倾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部兑现。大力开展“平安本溪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和“本溪文化符号研究”等打造本溪城市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成效之五:加大创新体制机制的力度,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加强

    市委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着力点,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办法,努力构建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切合本溪实际的体制机制。

    在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上,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废、改、立等工作,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有力地推动了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创新经济管理体制上,对各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建立三套考评体系,对各县区经济发展的考评体系;对各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部门信访稳定工作考评体系;对市直有关行业部门建立,特别是审批权限比较集中的部门,建立服务环境质量考评体系,将考评结果与领导干部考核任用挂钩,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问责制。

    在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上,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对应原则,切实理顺城市管理层级责任关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事权下放,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居民依法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深刻启示】

    ·必须坚持把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

    ·必须坚持把解决问题、服务群众贯穿始终。

    ·必须坚持把围绕中心、推进发展贯穿始终。

    ·必须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贯穿始终。

    ·必须坚持把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贯穿始终。

    ·必须坚持把总结经验、升华认识贯穿始终。

   

   来源:本溪日报2010-3-23  编辑:白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