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生:构建和谐写新篇
在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布局中,民生的份量最重。 每年,都有一系列惠民实事实施;每年,都有一系列为民承诺变为现实。民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片刻不能忽视的大事。 说起保民生,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就业。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增加就业放在保民生的首位,不断完善就业服务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了全方位的就业援助,包括公益性岗位援助、“两项补贴”援助、税费政策援助等,就业困难群体基本得到妥善安置。我市积极开展了“送就业岗位进千家万户”等活动,为广大求职人员搭建就业平台。大力开展了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创业和带动就业的人数成倍增长。加强了普惠制培训工作,强化了就业服务基础工作。 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一年来,全市城镇实名制就业8.25万人。劳务输出2.5万人。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为零。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400名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全部进行了兜底安置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与就业一样重要的,还有社会保障。养老、就医、最低生活保障等,这些务实的工作,为城乡群众撑起了遮风挡雨的“伞”。 有数字为证—— “五项保险”新增扩面21万人,涉及民生的各项保障标准继续高于或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其中,18.2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07元,人均月领养老金1032元,并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下调了城镇职工基本医保起付标准和个人自付比例,减少职工个人支出3200万元,解决了466户集体困难企业、2.5万名退休人员的基本医保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80%;新农合参合率99.4%,基金使用率95%,报销封顶线提高到4万元;城市低保标准由235元提高到28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100元提高到1400元。五保供养标准由2900元提高到3200元。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8亿元。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是各级党委政府着力做的工作。没有房子的,政府补贴建房;生活遇到难处时,政府想尽办法给予资助;孩子上学有救助政策……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政府为他们想的已经非常周到了,贫困群众的心里被温暖着、感动着。 一年来,我市投入资金7160万元,大规模帮扶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0.6万户次。实施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7.8万人次。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落实“两免三补”等专项资金7367万元,受益学生13.4万人。为1209户低保及边缘户发放租赁补贴215万元。为农村贫困户建房730户。新建和改建8所农村中心敬老院和1所儿童福利院。 这一年,山城街巷中流动着的,都是温暖的感觉。 实际上,政府为民办的好事、实事还不仅是这些。一批利民惠民工程,成为解难题、惠民生的“亮点”—— 我市投资近亿元建设廉租住房7.43万平方米、1617套,廉租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5037户。筹集资金4.5亿元,对250万平方米的老旧管网及热源进行了集中改造。冬季供暖做到了按期开栓、持续稳定供热。新铺设79个住宅区人行甬道和车行道11万平方米,维修和整治街巷路、“摸黑路”34条,两项便民设施建设任务基本结束…… 民生的话题,什么时候掂量起来,都是有份量的,而且很重。因为各级党委、政府把民生放在了首位,所以,翻看这一年的“民生账单”,才能找到这么多的“实惠”和“好处”。 更重要的是,山城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
来源:本溪日报2009-12-25 编辑:白武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