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难攻坚的旅程
——中国药都建设与发展纪实之二
2008年5月,石桥子药业基地满目耕地,遍布民房,只有几台推土机在作业。带着投资意向赶来的成大集团老总,见此情景不禁心中暗想:在这里形成1000亿元销售收入规模的医药产业,可能要等到猴年马月!当年,本溪3次找他谈投资,他始终犹豫不决。 然而,时间仅仅过去一年零两个月,中国药都工地林立,奇迹般地变得认不出过去的模样。这回成大集团老总主动找上门来,爽快地签订了投资20亿元的协议。他说,私下来石桥子几次,建项目的地方都选好了。这里的巨变令人震撼,本溪真是在干事,干大事。 的确,去年上半年的中国药都犹如一张白纸。整体规划设计、巨额资金筹措、庞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200个项目招商落地等项工作几乎都需要从零起步。短短三到五年的时间要做的事浩如烟海,难度更是令人难以想象。此时,省委、省政府对本溪作出临战动员,要以空前的决心、雄心去真抓实干,把难以想象变成现实。 在这样的条件和压力下起步的中国药都,注定走的是一条破冰之旅。而打破前进道路上一块块坚冰的最强大动力,是省委、省政府自始至终“举全省之力”的支持。在中国药都建设过程中,省长陈政高、副省长滕卫平高频率地专程来本溪,每月至少一到两次现场办实事、解难题。省政府成立了以副省长滕卫平为组长、14个省直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领导小组,将基地由市级升格为省级。得天独厚的高规格关注与支持,为提速中国药都建设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大环境。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尽其所能送来“及时雨”。他们协调磋商,促成沈阳药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在药业基地建分院;将国家新药综合开发大平台和辽宁药检所等多家医药检测机构直接建在基地里;2008年全省的科技三项经费绝大部分投向药业基地的在建项目;为扩大中国药都的影响,甚至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请到药交会上作专题演讲……这样的人力、财力和政策的倾斜不胜枚举,很多通常令人望而却步的大事,由于他们的积极主动而促成了。 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乘势而上,不折不扣地担当重任,迎接挑战。市委书记李波多次主持召开常委会为药都发展把关定向。市长冮瑞亲自挂帅基地建设总指挥。具有丰富基本建设经验的市委常委王桂馥担任指挥部副总指挥,统领基础设施建设。副市长高升平出任本溪市药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具体分管药业发展大事小情。原在省科技厅工作的于海,因为精通药业被任命为市长助理,主抓基地的规划与招商。不争论,不讲条件,中国药都建设快速启航,开始攻坚克难。 现在我们看到的中国药都,是“药”与“都”的完美结合。这是因为市委、市政府最初就以科学发展理念,聘请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顶级规划设计部门设计,高起点、大手笔绘制了总体规划蓝图。石桥子地区一半是起伏的丘陵,这样的地貌通常被认为不适于发展产业集群。但是,我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森林工厂”的设计概念,把“不适于”,变成了“更适于”。国家规定建药厂必须投资种植足够的绿地,在石桥子不用这笔投资,建设用地大面积规划在空气洁净,封闭幽静的山谷里,有着天然的绿色屏障。这是很让投资者看好的卖点,如今那里的沟沟岔岔已经摆满了项目。我市在规划一个大产业的同时,也在设计一个5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使之既能满足园区内人居需要,又能接壤沈阳,扩大本溪的开放。现在生活区形成已有雏形,一座座楼盘拔地而起,重点大学、高中分校、2甲医院、5星级酒店、购物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公安消防综合楼、药业博物馆等新城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将来的中国药都是工厂,也是城市,还是一个河流穿城而过、有园林公园增添秀色的“花园”。 今天,规划正逐项落地变成现实,而去年却是摆在建设者面前的一个千头万绪、难关重重的系统工程。 建工厂必须征地动迁,更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这是绕不过去的一关。在20平方公里的药业基地,仅2.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就需要拆动迁807户农户, 300多个大棚和部分厂房,移栽上万株果树,难度可想而知。据介绍,目前已经征用3.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力争在2010年完成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征用,并实现1000户农户平稳回迁新居。 建工厂不仅需要土地,还需要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不然项目来了也落不了地。这也是一项需要与时间赛跑的任务。可是,以本溪的财力,建设资金缺口巨大,难题随之而来。2008年市政府组建城投公司,向各大银行融资,用于动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偏偏在这时,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市财政的压力雪上加霜。对此,政府坚定地提出“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事儿干成”,毫不犹豫地政府举债18亿元。经过日以继夜地苦战,目前,总长30公里的园区路网、沈本产业大道等道路交通工程,3座二次变电所等供电工程、15万吨污水处理厂、20万吨净水厂陆续开工和竣工,已经具备项目建设投产的条件。 在为项目落地创造基础条件的同时,2008年4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20条在本溪历史上最具突破性和吸引力的政策,将优惠的投资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交给投资者。 在本溪发展历程中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招商引资随之展开。这是需要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工作,每一次项目洽谈,都如同攻克一座堡垒。依据市药委搜集、整理的数千家涉药生产加工企业信息,省长陈政高、副省长滕卫平等省领导率先垂范,几次到国外洽谈本溪药业基地的项目,在国内更是不分昼夜,只要有需要就马上到场。市长冮瑞曾经在一天之中接待了8批客商,可谓事必躬亲。共有6个副市级领导整合外经贸局、药办、外事办、台办、招商局等全市涉药、涉外部门的人力资源,带领6支招商队伍,不到两年时间,共接触企业3700家,广泛参加各地举行的医药展销会、洽谈会的论坛,14次分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题招商,2次在本溪举办大型医药交易会,小型的团组和考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次数已经无法统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008年6月29日,首批15个项目入驻药业基地。2008年11月26日,修正药业入驻,中国药都迎来首家国内百强企业。截至今年10月末,基地已经入驻项目116个,其中包括8家“国内百强”。 随着建设者破冰前行,基地的形象变了,“气候”变了,变得越来越适宜企业生存和产业发展。投资者的各项需求,不出基地都可以实现。这里的研发中心现在已有32家科研机构入驻,国家新药开发大平台有1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药品研发能力是一流的。这里有三所大学培养医药专业人才,可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人力资源。这里有省级公共实训基地,可以随时提供上岗培训。这里有产业孵化中心,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政府代付租金。这里有医药物流公司,提供营销服务。这里还有医药包装公司、原料生产企业等专业厂家,提供各种生产要素。日臻完善的医药产业体系,释放出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使中国药都显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应该说,按照宏伟的蓝图,中国药都建设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这一步迈得坚定有力,朝气蓬勃。中国药都这艘本溪发展的希望之船已经自信地扬帆远航。
来源:本溪日报2009-12-7 编辑:白武新 |